从“肖书记”到“玉川”
初到任村时,村里人称她为“肖书记”或是“大学生”。这称呼让正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肖玉川多少有些尴尬和沉重。
“到任村第一个月,我觉得干劲十足,精力旺盛地就想着要大干一番。”到了第二个月,肖玉川陷入苦闷,“方言听不懂、饮食吃不惯、工作无从下手。”肖玉川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隔阂横亘在她和任村人之间“我在心里问自己:我是不是很傻?我来对了吗?”
那时村上正在搞土地流转,村干部们忙得团团转,肖玉川在一旁像个闲人,“他们对我既热情又客气,可就是不告诉我该干啥。”
肖玉川的倔劲被激起来了:“你们不是不给我派活吗?我自己找。”于是她每天都在寻找主动请缨的机会。机会还真让她找到了,那段时间有很多材料要准备。肖玉川发现,村里人居然全靠手写。事实上,村委会有一台电脑,却被冷落在墙角,落了厚厚一层灰,原因是没人会用。肖玉川对村支书说“以后材料打印的事,全交给我吧!”村支书一听,也很高兴。
肖玉川找人修好电脑,从此引领任村进入“电子时代”。三年后,当肖玉川离开任村的时候,村干部们个个学会了用电脑打印材料,甚至一位60多岁的老人都学会了在电脑上观看NBA,下载个秦腔曲子之类的操作。
后来,肖玉川又巧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平台,通过网络开展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第一次培训时,除了村干部,只有两三个党员来听课。肖玉川仔细一了解,才明白是培训内容太空洞。于是她留心多开展一些村民们感兴趣的果树种植、病中害防治等培训内容。再后来,干脆请农业专家现场来讲课,下了课再去田里进行现场指导。慢慢地,没有培训的时候,任村人也习惯聚到村委会,说说事聊聊天。
肖玉川用知识和智慧一点点改变着任村人对她的看法,但真正使人们彻底改变对她看法的决定性“战役”要属卖西瓜事件。
2009年,村干部动员群众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推行“苹果+西瓜”的套种模式。到了西瓜收获季节,没想到一场雨连着一场雨,满地泡的都是成熟的西瓜,却不见一个瓜商的影子。
看着瓜泡在雨地里,农民们又心疼又气愤,围堵在村委会讨说法:是你们让我们转结构种西瓜,现在瓜熟了,卖不掉怎么办?村支书急得团团转,对肖玉川说:“你这个大学生赶紧想办法呀!”肖玉川也急得团团转:“你们本地人关系多人脉广,都想不出办法,我一个外地人能怎么办?”
那些天,肖玉川的眼里心里全是西瓜。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学习时,突然想到用互联网卖西瓜。她立即搜索到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了“甘肃宁县焦村乡任村优质西瓜待售”的信息。这条信息精确到了什么品种的瓜、个头约有多大、总产量有多少,并且上传了照片,然后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信息发出后,肖玉川陷入焦急的等待。两天后的半夜三点半,手机响了,是一位深圳瓜商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已坐上从西安开往宁县的夜班车上,约摸清晨五、六点到,让肖玉川在某个路口等他。
肖玉川立即翻身起床,一边往两人约好的路口赶,一边给村里打电话,说有客商来拉西瓜。那天,当第一批20吨西瓜拉走后,村民们的情绪平稳了许多。
接下来是一段异常忙碌的日子,杭州、山东、深圳等地的瓜商陆续来到任村,本地的瓜商也随着南来北往的车辆跑到任村来拉瓜。肖玉川带着客商下瓜田、找货车、谈价格,在宁县方言和带有南北各地口音的普通话间充当翻译。那一年,因为有肖玉川的网络叫卖,还有她这个免费经纪人的忙碌,任村人的3000多吨西瓜多收入了18万元。
瓜卖完了,白皙清秀的肖玉川变得又黑又瘦,心里却高兴。村民们再见她,不再喊“肖书记”,而是叫她“小肖”或是“玉川”。
任村三年,肖玉川发生了很大变化,任村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铺了柏油路,新建了村卫生所、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科技培训中心、群众文体广场,改造了村小学,新建了30户小康住宅。肖玉川还结合湖北老家农村实行的“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在任村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不是尾声,是新的开始
三年村官,转眼成为过去。在肖玉川的计划里,这一笔经历已足够丰富,人生在此拐了个弯,可还是能够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去。
但肖玉川没有离开宁县,她只是离开任村去了临近的瓦斜乡任副乡长。有很多荣誉奔她而来,四乡八邻的乡亲也常会找她这位听说是个“清官”的女乡长解决难题,时不时她还要参加各种报告团在省内各地巡回演讲。
内心却依旧澄明如镜:“所有荣誉都是过眼云烟,不管多么繁华似锦,生活都将归于平淡。我无大志,也无官瘾,宁静平和的心态是我永远的追求。”
留住肖玉川的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甘肃农民的纯朴厚道、还有一份温润暖人的甜蜜爱情。
肖玉川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宁县小伙,公婆是地地道道的甘肃农民。从韩国回来的肖玉川已经很习惯地坐在火炕上,与爱人一家其乐融融地生活。
人生如梦,肖玉川说,是个美好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