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10月25日,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海阳四村一片30亩的土地上,大学生村官张超正和村民们忙着给紫薯拉秧、出土、筛选、包装……金灿灿的阳光下,丰收的喜悦绽放在他们的脸上。
“紫薯分类后,按五块钱一斤和三块钱一斤两种价格出售,现在已经订出去200箱了。这些紫薯不愁卖!”张超手捧着他心爱的“宝贝”,充满了自信。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信,张超才能在没有资金、没有土地、没有秧苗、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干成这么件“大事儿”。
如今,他的自信在感染着每一位村民。65岁的马玉祥一面拉秧,一面给记者算账:“家里5亩地,今年种了苞米、花生、黄豆,总共算下来也就挣个4000来块钱儿,如果种紫薯,那收入得翻番喽!”
在一旁忙着刨紫薯的朱彦全也赶过来吐露心声:“我们是头一回看到紫薯,想不到收入还不少。张超这个大学生村官敢想敢干,明年跟着他干,心里有底。”
“这孩子挺好!”不善言谈的四村村委会主任赵建军这样评价张超:“这孩子能张罗,村里啥事儿他都想着。这次种紫薯,也是他跑前跑后。我们都支持他,给他提供土地和人工。有了他的带头,我们村还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呢!”
张超,这个生于安徽农村、扎根海阳农村的村官,把满腔的热情都播撒在这片沃土上。他说:“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我们只有一步一步摸索,今年的实验种植也经受住了洪涝灾害的考验。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叫响这一品牌。”
关于未来,村民们和张超都有无限憧憬,都一样都满怀信心。
记者 李铁兵 通讯员 王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