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农机合作社社长,把这些头衔同时戴在头上的,全省还只有郑富强一个。
郑富强,沁水县张村乡堡头村人,今年30岁。2004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村官”。就是当“村官”这几年,他把新事物带到了农村,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在全省开了先河。他所在乡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秋收都是大忙的时候。东家求西家,西家求东家,为得就是找人手帮自家收玉米。当了几年“村官”,郑富强对农民秋收时的那种焦急和忙活深有感触。
为什么不用机器收?郑富强动了心思。自己所在地区就有8万多亩连片玉米,这么大市场还怕养不活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但现实远比他想象的难。第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买回来就让他犯了难。“行不行啊,别把玉茭子都让机器吃了”,这样的风凉话郑富强没少听。
郑富强是不服输的人,更是个脑筋灵活的人。为了让更多农户接受玉米机收作业,他印制传单挨家挨户发放,还动员同一届大学生“村官”帮他宣传。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周边的乡亲不仅接受了玉米机收这个新鲜事物,也接受了郑富强这个玩农机的大学生。
“今年好多了,不用宣传,许多农户主动打电话叫我们收割。”郑富强算了算,今年仅玉米机收作业就干了近万亩,服务范围有40多个行政村、600多户农民。堡头村农民董立社说:“不是富强,哪还知道玉米也能机器收,有了它既省工又省钱。”
短短几年,因为推广玉米机收,郑富强已经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他的农机事业也越干越大。现在,他投资建厂房、购机具,又把周边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建成了标准化农机专业合作社。郑富强的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45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8台、小型拖拉机23台。合作社每年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量达3.2万多亩,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留转土地1800亩。
通讯员 赵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