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段峰博(右)正在“红运超市”耐心解释村民员工疑惑。
在河南省夏邑县车站镇步行街的拐角,有家“红运超市”,生意很红火。它的主人是大学生村官段峰博——2008年9月被聘为车站镇朱楼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在夏邑县,目前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有120多人,占全县大学生村官总数的24%。但创业项目多为种植、养殖,以服务业为主打的仅段峰博一人。
段峰博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去刘大妈家串门,热情的刘大妈从抽屉里拿出一袋两天前在集镇超市买的饼干与她分享,然而那饼干已经过期两个月了。段峰博心里一阵难过。朱楼村有800多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如何才能让他们方便地买到可靠的生活用品呢?于是办一个放心超市的想法在她的心中萌生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办超市之初,段峰博可谓尝遍了辛酸苦辣。
首先面临的是资金瓶颈。据粗略估算,初期需要190万。即便通过组织部门协调能贷到3万也远远不够。找亲戚,靠朋友借到80万,接下来怎么办?幸运的是,段峰博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把车站镇上的180平米的住房作为抵押,贷款100万。可还有10万元的租金没有着落。后来,耐心与房东协商,暂付2万,剩下的1年之后付清,并签订合同。至此,总算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超市开始上货时,参加培训的员工还不能上岗,只有我独自一人。我两天两夜没合眼,才把货上齐。”说这话时,段峰博脸上的笑容不见了踪影。“两天两夜没合眼”的体验已然成为烙印。
她更不会忘记,为10000多种代售商品输入条码的那晚。自己一人实在忙不过来,只好找弟弟帮忙:一个读,一个输。傍晚,深夜,凌晨……轮到为100多种毛巾输码时,段峰博的眼睛开始模糊,不知何时趴在毛巾上睡着了,一睁眼,天已大亮。
“红运超市”终于在2011年12月开业。
开业并不代表踏上坦途。2012年初,还差100多种商品没有到位。然而,钱从哪里来?况且这时的开销格外大。她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有员工30人,每人1000元/月;每天员工午餐300元;每月电费6000多;还要还贷款……资金的缺口像大山一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难道自己选择错了?一时冲动?草率行事?该不该放弃?”
这时,表哥闫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她借到20万,勉强度过难关。“假如没有他的帮助,我也不会放弃,人总该有点坚守的精神。”
“村民最需要的是实惠,”段峰博总结说,“当村民们来买饼干、鸡蛋、大米等商品的时候,零头我们都不要。”
“每隔两个月就搞一次特价。但‘红运超市’的特价与别处不一样,特价商品都是村民生活必需品,有时售价甚至低于进价,比如鸡蛋进价4.4元/斤,售价是4.3元/斤;大米进4.42元/斤,售2.18元/斤……”
据了解,这种特价活动自超市开业以来共开展了6次。“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还真不赚钱。我不是营业商,我是大学生村官,虽然维持超市的运转需要经费,但是赚钱不是我的唯一目的。
段峰博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充分肯定。前不久玉米刚熟的时候,朱楼村的刘大爷在自家地里掰了30多个嫩玉米。送给她,还鼓励说:“好好干。”
“有空到俺家吃饭。”这是段峰博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特别的话,但这话朴实、真诚。”她一脸的满足。
对村民如此,对员工亦然。魏楼村的员工程贝家有9亩玉米,母亲在广东打工,只有父亲一人劳动。在10月1日总结会上,段峰博提议帮助程贝家收玉米,除了有事脱不开身的5名员工之外,剩下11名员工一起出动,仅用两天时间就把玉米掰到家里。
两个月前,员工陈田莉因为没有星期天辞职,打算去幼儿园带孩子。段峰博说:“你可以去那里尝试一下,如果不好再回来,‘红运超市’随时欢迎你!”不料,1周不到,她就找到段峰博,“离开这里就再体验不到‘家’的温暖”,她流着泪说:“你对我那么好,我还想着离开,对不起!”
段峰博说:“那一刻我体验到一种深度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红色
本报通讯员 薛丰收 郭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