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梦想激情动人,现实里却每日与材米油盐打交道。曾经就读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李晓飞,也是吃过苦的人,但却没有经历过比开民俗院更加难熬的苦。
白天按时到科室上班,每周还得下村帮忙做事,只有别人用来休息的中午、晚上和周末,才是李晓飞用来经营民俗院生意。“刚刚盘下来的民俗院脏乱不堪,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归置整理好;不会做火盆锅豆腐宴,就愁得四处找会做饭菜的大姐。”李晓飞诉说创业初期的情景时,一脸的认真。经营管理、归置厨房、端菜服务样样都是一个人做,从不懂到不断探索再到深谙其道,李晓飞就这样慢慢爬过一个又一个的创业困难。
点燃火盆里的木炭在柳沟俗称“笼火盆”,这也是需要技巧的,李晓飞回忆起大夏天在民俗院外顶着烈日笼火盆的情景:“一来客人,怎么点都点不着,急的汗水直往下流,还站在下风向,用吹风机一吹,结果满脸都是灰尘。”一个结实的火盆重大三十多斤,平常人带上手套去端滚烫的火盆都觉得很吃力,如今,瘦瘦的李晓飞用两根筷子就能轻松架起沉沉的火盆。
整理厨房、盘点货物,晚上要是有游客住宿,还得等他们入寝后才会休息,凌晨一两点睡觉对李晓飞而言已是常有之事。“刚开始一个人去买菜,摸不着门路,要么就是买高价的,要么就是出低了价人家不卖你。后来有经验混熟了,就到固定摊位直接拿货。”凌晨4点天还没亮就得起床,5点就跟与其他院的老板一起拼车去日上批发市场买菜,这样的过程,李晓飞每周要持续三四次。
工作为重,创业为辅,是李晓飞在创业初期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跟着领导三天两头的往外跑已成家常便饭,不免会出现科室工作跟创业起冲突的时候,这时李晓飞往往冲在工作中,把民俗院的生意交给雇来做饭菜的大姐管理。还记得刚开民俗院不久,镇里正在举办旱船培训班,为了不影响工作,李晓飞跟着科室领导前后半个月,每晚都奔波于房老营、南老君堂、老银庄村。往往等到晚上九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民俗院,在孤灯单影下一个人收拾饭桌上的残碟剩盘。就在今年的端午节,井庄镇在柳沟开展柳沟豆腐文化节,文化站的李晓飞跟着镇里的宣传委员从下午四点到晚上九点,一直接待前来采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连近在咫尺的民俗院都没有来得及回去照顾。“科室工作都忙不过来,一个女孩子还操心劳累的经营民俗院,何苦来受这个罪。”连开隔壁开民俗院的大姐都不忍心看着瘦弱的李晓飞这么两头操劳。
即使这样努力,也难以避免出现早期经营惨淡的结果。“除了五一几天,前几个星期都没怎么有客流,往往是准备了几日的饭菜,没有游客来,不得不倒掉。”李晓飞深知柳沟村游客分流的严重现象,但还是对遭遇这么大的冷清险些不知所措。来柳沟吃火盆锅豆腐宴的游客多是口口相传的回头客,恰巧原来的老板经营不善,没有回头客,仅仅靠周末和节假日是远远不能弥补周一至周五工作日这样的淡季,这样的状态一直让李晓飞很头痛。
深思熟虑后,李晓飞决定从硬件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着手,经过三周的再投入和准备,村官园的工作人员、就餐环境、硬件设施都很完善了,这时李晓飞才大胆、放心的去解决客源少的问题。发放名片、网络宣传加上朋友口口相传,都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村官园的生意这才稳步的发展起来。
出来玩,就得吃好、玩好,找到家的感觉。
既然是开民俗院,就一定要有家的感觉,只要是来到家的游客,李晓飞都会热情的款待:能满足客人要求的她都会尽力去做,喜欢吃的吃完可以不断的再加,要是还想带走的,也会免费相送。单是为了照顾晚上住宿的游客,李晓飞都是要等到游客休息后才会睡觉。跟其他民俗院不一样的是,李晓飞创业的心态不完全只是为了挣钱,反而到像朋友、像家人一样细心招待。
在保证饭菜质量和可口的同时,用心服务、微笑相随是李晓飞能赢得不少回头客的法宝。很多时候,李晓飞要大清早去县城进货,回来后还得给住宿的游客准备早点和收拾客房,忙到十点多钟的时候又要招待客人,往往中午饭要拖到下午的四五点吃,而此时晚上的客人又赶了过来……李晓飞就这样在院子不知走了多少来回,双腿走到发软,即使像这样累到虚脱,坚强的她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灿烂的微笑。在李晓飞的感染下,招待过的许多长辈临走时还不忘和李晓飞合影留念,甚至要好几波游客下次就直接跟她预约,跟顾客的这种朋友关系也成为了她更加用心经营、服务的动力。
如今半年过去了,民俗院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0多桌,整整翻台了三次,李晓飞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了村官园的蓬勃前景。“能赚钱,只说明开民俗院很成功而已,更多的应该是锻炼、贡献和自身的价值。”在论及接下来的发展时,李晓飞用不同于平常人的眼光诠释了村官创业更深沉的意义。(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八家村2012级村官 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