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村官这支队伍已有近四个年头,回首过去的四年,心中无限感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经历了由学生到一名新农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适应了工作环境的变迁,融入了农村这个“温暖的家”,在这片沃土上播撒着青春与真情,收获着成功与希望。
农村是所大课堂。在沉下身子做好工作的前提下,我不断加强学习,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不断获取各种时政信息,学习有关农村工作的知识,工作之余认真翻阅党报党刊、《村干部知识手册》和《农村基础法律知识》等,并在平时工作中接受新知识、理出新思路。这三年中,顺应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与同事们一起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不断提高从事农村工作的本领,提高工作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四多”:多听群众怎么讲,多看干部怎么干,多想自已怎么做、多试怎样做更好。就这样在多听、多看、多想、多试中不断地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经验
为了尽快的融入村里的环境、掌握村民生产生活实情,我挨家挨户去走访。走上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零距离接触”,吃农家饭、说农家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听取、收集群众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做好问题的梳理归类,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感受农民的酸甜苦辣。重点走访了五保户、困难户、老党员老干部、种养大户20余户,特别耐心倾听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往来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培养起深厚感情。
自当“村官”以来,共帮村民交纳、领取、存放各种款项90余笔30000多元。村民严瑞华无儿无女家庭生活困难,右手患脊髓空洞症,因无法承担昂贵的手术费用最后致残。为此我多次到家里看望两位老人,自掏腰包送去自己的心意。当得知上级有相关扶贫政策,我第一时间收集老人患病资料,到镇民政办反映情况,现已纳入重点扶贫对象。与此同时我还积极联系了刘秀云、安素英两位老党员作为自己分保户,过年过节都主动送去慰问品,让老党员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八里桥村内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饲养家禽和外出务工。为了使村民更多的掌握一技之长,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络下载收集相关资料,围绕现代农业水稻种植、珍稀皮毛养殖、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定期邀请县畜牧水产局和就业指导局的老师们来村做培训。在我的鼓励下,村内党员陈德军、安建波合伙承包土地50亩,探索了“沼液泡种”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年收入增加4万余元,其经验在全村得到了推广。 截止去年年底,我村输出技能型劳动力150人,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总量达2.5万只,猪存栏600多头,鸡8000多只,养殖业成为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8650元。
2009年8月,我和两委干部多次向市、县两级帮扶单位申请资金,实现村文化广场向西扩建。其中投资30000元新建凉亭一座,购置健身器材10套件,投资7000元实现村址5间活动室的内部装修,配置了高标准投影仪、VCD、电脑等办公用品。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村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大院。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读书组织,推动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作为村里的一份子,看到这些有利条件后,我积极和县文体局取得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先后拨付了价值29000多元的图书和8000多元借阅设备。这为八里桥村的农民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2010年底我村成功向市人大申请村内改厕项目资金40000元,家家户户用上了冲水卫生厕所,村民们终于告别了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的旱厕。先后投资120万元对村庄进行了全面规划建设,其中修建水泥路面5300多米,安装了路灯20盏 ,实现了村庄的硬化、亮化。完成低压线路改造,安装了自来水,电视普及率达100%。栽植绿化树木1000余株,清理河道5000多米。
自2009年以来,我村党员先后赴李大钊纪念馆、大钊故居、秦皇岛集发观光园等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瞻仰伟人风采,重温入党誓词,观摩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丰富了组织生活,党员们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角色”,党性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呈现出人人思先进、事事争先锋的良好态势。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过从头越。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我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一件件小事、实事中体现出了工作的意义和我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如今,我又被镇党委选派到黄坨村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我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继续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把村官当成自己的事业,扎根农村,无怨无悔。
杜银昌 马头营镇黄坨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