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添宝西瓜、花果山无虫蛀板栗、杨沟柑橘、牧原有机蔬菜、突尼斯软籽石榴、余关浅水莲藕、乌克兰大樱桃等这些在河南省内乡县称不上大产业的“小特色”产品,如今却做成了富民富生态的大文章。正如内乡县县长李长江所说:“小特色也能形成大气候,在发展生态产业上,我们是既抱西瓜,又捡芝麻。”
漫添宝西瓜,你意想不到的甜
传统的西瓜从种到收大概只有75天生命周期,但灌涨镇前楼村的500亩西瓜却大相径庭,这种经由该村土专家张红波改良的漫添宝西瓜的生长周期达到6个月,采用寿光温棚技术,西瓜的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中旬延长到10月下旬,实现了“一季栽培,多茬收获”,大大提高了西瓜的身价。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漫添宝西瓜糖多皮薄,口感松脆,价钱是一般西瓜的两倍,但销路很好,我一个摊位一天要销售好几千斤哩。”西瓜经销商王学圣说,“现在不少超市也来争相订购。”
作为村干部的张洪波说,安徽引进了风味独特的“半截楼”品牌西瓜。试种成功后,爱动脑筋的老张开始尝试着将本地的葫芦苗与西瓜进行嫁接。生命力顽强的葫芦根,让西瓜秧的“强劲动力”带着老张的致富梦一起超越梦想。原先每亩收益不足1000元的土地,被老张驾轻就熟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每亩收入突破1.2万元。
镇政府因势利导,帮助该村注册了“漫添宝”专利商标,成立了越达西瓜合作社,采用基地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方法带动全村200多名留守妇女共同干起了甜蜜的事业。曾是贫困户的董壮丽兴奋地说:“加入越达合作社以来,技术和销售统一由合作社组织实施,我只是配合着搭把手。俺的日子真是跟这西瓜一样甜,每亩地纯收入一万元,既照顾了家又挣了大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2012年漫添宝西瓜被评为南阳市知名品牌,据悉,日前越达合作社已经和武汉等地的经销商草签协议,明年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200亩,产品由对方独家收购。
无虫蛀板栗,六十年热度不减
地无半亩平的桃溪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花果山,之所以远近闻名缘于这里生长着无虫板栗。一到秋天,原本沉寂的大山就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板栗因无虫蛀且绵甜醇香而炙手可热,成为俏销韩国和日本的紧俏奢侈品。
众所周知虫害是板栗生产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在气候湿润的花果山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古以来就生长于此的优质板栗品种,提高了板栗的抗虫能力,而且硒、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更丰富、口感更好,也因此更受群众喜爱,市场需求也更大。
如何让散乱经营的板栗产业实现更大效益,该镇党委书记冯黎明说,关键是创新管理机制。首先是加大土地流转,发展规模产业。按照“土地向大户流转、产业向规模提升”的经营理念,大力招商引资,促成社会资本倒流农业,流转土地1.5万亩,全部按照农建标准改造成梯田。其次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管理工业化、产业规模化、营销市场化,尤其是科研单位的介入,让南北方板栗与本地品种进行试嫁接,催生出了质量更优的新品种。在强大的媒介推动下,桃溪镇无虫板栗名声大振,漂洋过海,成就山乡一段传奇。
杨沟柑橘,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桥乡土生土长的刘宝善不识得几个字,但绝对算得上农民科学家。”这话是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洪泽说的。
就是这位从小端着稀饭碗长大的农民,硬是让流传了数千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论断被彻底颠覆。
原来四面环山的地理特征让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成为杨沟村独到的特征,痴迷于种植柑橘的刘宝善“误打误撞”地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该乡政府利用这一典型,引导扶持当地农民开发这一绿色产业,目前全村1.1万亩山地全部种植柑橘,年产柑橘1200万斤,实现总收入2000余万元,仅此一项让杨沟村民人均增收1.1万元。
从2008年开始,当地政府专门设置网站进行推介宣传,连续多年举办牵手《南阳日报》大型采摘节,吸引市民到杨沟村采摘观光,良好的宣传效应,让杨沟柑橘名声大噪,畅销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地,呈供不应求销售格局。
“成名江湖”杨沟柑橘,也带动着杨沟村的粗皮红薯、牛心柿子以及南瓜等农产品成为方圆百里市民竞相选购的土特产品,如今的杨沟村已成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每年纷至沓来的游客超过8万人次。该乡还发挥柑橘协会的作用,把原产四川的芦柑引为杨沟村的新贵。2013年春节,新引进的50亩芦柑试验田喜获丰收,味道鲜美的杨沟芦柑成为新年超市最红火的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