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茭白经销商正在田间收购茭白。 牟永选摄
绿、翠绿、一望无际的绿。
白、嫩白、扣人心弦的白。
站在台州“万亩茭白示范基地”上,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茭叶的清香沁人心脾。田埂上,成筐成袋的茭白堆得小山高。妇女们说笑着把这些“半成品”去壳、洗刷、包装,男人们身手敏捷地扛起一袋袋“成品”,称重、装车,从贩销商手里接过一叠叠钞票。徜徉在满眼的“绿”和“白”里,你能捕捉到茭农会心的微笑和丰收的喜悦。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市开始大规模种植茭白,黄岩从当初零散的茭白田,发展成了如今复种面积6万亩的大产业。在经历一次次市场考验下,茭白不仅一年比一年卖得好,更成为我市农民科学种田、脱贫致富的样本。
入夏时节,记者来到了去年10月刚刚获评“中国茭白之乡”的黄岩区,探寻茭农种茭的秘诀。
“我们台州农民不怕苦,有了技术更敢种”
“我们台州农民不怕苦,有了技术更敢种。”见到下岙村村民杨克贵的时候,他穿高筒套鞋、防水裤,“全副武装”地在绿油油的茭田里培土,五六个帮工,拔茭、切叶,也是一脚泥一脚水地来回忙碌着。他说茭白是“精贵命”,灌水、施肥、防虫,一年到头都要小心伺候。种茭第一年,杨克贵寸步不离技术员,深水护茭怎么改为培土护茭、肥料怎么控制等一招一式都虚心请教。由于悟性好,技术学得快,第二年他就去搞承包,这几年收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承包的18亩地,茭白刚上市时,每公斤最高卖到12元的“天价”。“那时候,谁能想到种茭白能带来这么多钞票啊,如今我们下岙村18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茭白,种粮收入肯定没法跟种茭白比。”
“十几年前,我们这里种茭白的还很少,种好种坏全靠天说话,成不了气候。后来,镇里农办带着我们‘三改两优化’,改良了品种,茭白也从露天住进了大棚,病虫害也得到了防治,大家都跟着干起来了。”说这番话的是溪坦村的老支书潘正军。这个村今年种了400亩茭白,他家种的3亩茭白,这几年卖得都不错,今年行情还要好些,每亩大棚茭白毛收入差不多有1万元。他说,要不是身子不好使了,自己还想多承包三五亩。
钟正球是新前街道有名的种植能手,回想起当初种茭白也是旱鸭子过河,摸不着深浅。从埋下第一垄茭苗、弯下第一根大棚竹片,都是跟着周边学过来的。这几年,茭白越种越顺手,不仅乡亲们隔三岔五地过来问问,政府还把他的茭白田评为“示范田”,插上了标牌。正说着话,一辆“小四轮”哒哒地开来收购茭白,钟正球放下手中的割刀,提起一袋袋茭白去过秤。他说从8号开始,天气变热了,价格也下来了,现在收购价只有一块四五一斤,今天拔了400来斤茭白,大概五六百元的收入。“早两个月,天气冷,价格卖得才叫高,一斤至少要三四块。”
和大户相比,姚彩娥只种了1亩多茭白,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一个人忙不来,还有是茭白行情把不准,有时高有时低,她是老鼠嫁女——小打小闹型,每年收入万把元,再加上老公在机关里看门,日子也过得还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