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小桥,流水人家,初冬的嘉兴市王店镇建林村依然郁郁葱葱。跨进村口青瓦白墙的徽派老宅,迎面近百张一米高的大幅照片很是抓人眼球:整齐划一的上万个培养皿拍摄于该镇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头戴草帽、咧嘴大笑的是正在采摘葡萄的老农……题材各异,视角不同,但有着自然生动直入人心的力量。
照片的作者是王店镇的村嫂们。2008年,王店镇村嫂摄影队成立。一晃三年有余,成员从一开始的49人壮大到眼下的100多人,村嫂用摄影记录了乡村生活的变迁,而镜头亦成为村嫂们发现和追求美的“眼睛”。
长焦:图写美丽乡村
“近两年,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连城里人也前来拍照。”52岁的许桂英是村里最早玩相机的“潮人”,她笑言,建林村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她迷上摄影的最大诱因。
刚开始,她只是和村里为数不多的相机拥有者做小范围的技术交流。这两年,村里有相机的家庭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村民不会使用,许桂英寻思着创建一支以村嫂为主体的业余摄影队,既能把村嫂们从炕头灶头拉出来,在相互交流、提升摄影水平的同时,丰富文化生活,又能有组织地记录下本村美景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2008年3月2日,这支全省唯一的村嫂摄影队在王店镇妇联的牵头下成立。如今,村嫂摄影队已不满足单纯的“图写”乡村之美,她们自发地把镜头延伸至企业、学校反映时代脉搏,去邻镇巡回采风,还把摄影展搬进了嘉兴市美术馆。
特写:带着相机种地
今年年初,大学生村官沈子云到建林村任职。“我能在半年时间里独立上手开展工作,还多亏了摄影队友们的支持。”沈子云说,她在4月份加入村嫂摄影队,前后参加了近十次镇里或摄影队自发组织的主题采风活动,帮助她很快掌握乡土人情,“摄影不仅增强了我的观察能力,也拓展了我的生活圈子。”
随着摄影水平的提高,村嫂们的装备也鸟枪换炮不断升级。40岁的杜银珠前后换过三台相机,目前在用的是8000多元的尼康单反机。她还向记者展示2008年深秋拍摄的作品《朝霞似锦》:一轮橙红的朝阳悬挂着云海雾霾之间,意境十足。“照片是在我家门口拍的。为了抓住清晨5点左右刚起雾时的几分钟,我连续早起‘蹲点’一个星期才抓到这张比较满意的照片”。 (这张照片在董老师共享)
58岁的沈小毛是村嫂摄影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为了不错过好片子,沈小毛养蚕下地也不忘随身背着佳能相机。现在的她已经是摄影队的“大师”,“桃李”遍布全镇。近日,沈小毛忙着捣鼓新买的电脑,“听说PS技术能编辑照片,想学学。”
广角:特色文化符号
黄桃节、赏梅节、桑果节、收割季……每逢镇里的大小节日,身着蓝印花布队服、拿长枪短炮的村嫂们就成了活动现场最靓丽的风景。
“近年来,依托村嫂摄影队的积极参与,镇里加大了农村文化活动或特色节日的组织力度。”镇文化站站长杨建华表示,通过组织各类主题采风、摄影展以及摄影培训等相关活动,不仅留存了一部直观的图片“村史”,还客观上促使村嫂们跟上时代步伐,提升了文化素养。随着村嫂摄影队名气日增,“农民摄影村”、“女摄影家基地”逐步成为建林村的新符号。
但村嫂们并不满足,在摄影队的要求下,镇里准备邀约专业摄影家定期授课,并“走出去”在市外举办村嫂摄影展。“争取把摄影打造成王店镇乃至嘉兴市的一张文化新名片!”杨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