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友全薯粉丝生产线。
走进位于我国老工业基地四川绵阳的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满是鲜艳的桃红色,大到楼房主体小到产品标识,就连管理层和员工们的服装,也都是一水儿的炫目色彩。董事长邹光友介绍道:“这是红薯的颜色,是激情和希望的颜色。”
光友薯业作的正是这篇“红薯文章”,公司从500元资金起家,创新发展20年,创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34倍、带动全国近70万薯农致富的奇迹。用他们的实践,为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探索出又一种途径。
红薯产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曾经的“救命粮”、“牲口粮”,成为“营养粮”、“健康粮”,更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补充
在光友薯业去年底建成的我国首家红薯博物园里,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有关红薯历史、文化、科技、雕塑等要素,让人们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红薯”。
红薯原产秘鲁,古印第安人培育红薯的历史已有8000多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红薯从南美经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明朝万历年间,闽商陈振龙把红薯从菲律宾引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薯产业伴随着人们认识的变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红薯几乎是人们的唯一主粮。黄河故道民间曾流传一句话:红薯菜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在1960年“自然灾害”年代出生的邹光友,一天三顿吃红薯的日子一直刻骨铭心。由于种植广、产量高、生命力强,红薯名副其实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救命粮”,它的功勋“堪比神农”。我国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红薯生产国,用占世界60%的种植面积,收获了占世界80%以上的产量,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5亿亩左右。
改革开放后,随着温饱的实现以及“细粮”产量不断增加,作为传统“粗粮”的红薯没能登上大雅之堂,逐步从主食中退出,大部分做饲料,成为“牲口粮”。种植面积减少,曾缩减到6000万亩。期间,红薯逐渐被用作加工原料开发,但仅停留在初级加工产品层次上。
进入21世纪,人们对红薯的保健功效有了重新认识。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生肌肉,美容颜”的功效。科学研究表明,红薯富含膳食纤维、粘液蛋白质、多种纤维素、矿物质及淀粉和糖,具有抗突变、抗癌、美容、减肥、延寿、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红薯因此有“长寿食品”之誉,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十大最佳蔬菜”冠军!
小小的红薯,不但在缺粮时期大有用武之地,在富裕年代,更是平衡膳食结构、促进城乡居民健康长寿的“营养粮”。如今,我国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总产1亿吨左右。除初加工外,红薯还是理想的淀粉资源和能源作物,以红薯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业逐渐兴起。目前我国红薯消费大约为工业加工45%,饲用35%,食用20%。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罕见的“九连增”,同时,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的约束日益趋紧,持续增产的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品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和其他大宗粮食作物相比,红薯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作物之首,一般含淀粉15%~20%,高淀粉品种可达30%左右,相对增产潜力最大。与此同时,红薯可以和其他作物轮作,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不挤占其他作物生长空间,旱地以大豆、花生和秋薯轮作,水田以冬薯、早稻、晚稻或冬薯、晚秧田、晚稻两种方式较为普遍。
最为重要的是,红薯抗逆性强,抗旱、抗涝、抗贫瘠,不管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需求可谓不分贫富。相对贫瘠的土地也能有稳定的产量,尤其遇到大旱、主要作物减产绝收时,红薯可在灾后快速恢复生机。因此,老百姓减灾的“土办法”自古便是在灾后种红薯,哪怕续种其他作物赶不上农时,种红薯也会有收成,尤其是近年来,我们西南地区持续遭遇干旱,对其他作物影响较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现象。这时候种红薯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受灾压力和灾害损失。
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红薯产量1.2亿吨计算,按我国统计口径1∶5折合粮食产量,1.2亿吨红薯可折合480亿斤粮食产量。我国去年粮食总产11791亿斤,比前年增产367亿斤,照此计算,红薯占粮食总产的4%还要多;而这仅停留在每亩1.5吨左右的产出水平上。土壤肥沃地区红薯亩产可达5吨以上,通过技术改良提高产量,假设亩产实现翻一番,增加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全年增产的粮食总和还要多,占总产的比重也将接近8%。
这必将对我国粮食进一步增产是一个重要补充。
打破“越种越穷”怪圈,以技术创新为标志的四次“粉丝革命”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双哑铃”经营模式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红薯曾被视为低贱的东西,南方人常说:“笨得像个红苕。”北方人笑话:“傻得像个白薯。”而在红薯产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越种越穷”的怪圈。由于运输储存等原因,鲜薯常因腐烂损失严重,长期存在着人吃、畜吃、烂掉各1/3的情况。薯农年年盼丰收,却年年为丰收愁。这在世界上也具有普遍性。
然而,光友人通过努力,把“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让“不入流”的红薯“登上了天梯”,这个过程靠的是技术创新。光友薯业成立于1992年,当年,带着对红薯的感情,邹光友从三台县建设区副区长的岗位上辞职下海,开始了打造“红薯王国”的漫漫长路。他指着一幅自己推三轮车沿街叫卖的老照片说:“好不容易张开嘴吆喝,可人家又不认你这精白粉丝,我就在当街煮,先吃后买。”
他说的“精白粉丝”正是光友靠技术创新进行的第一次“粉丝革命”。通过防止污染、控制氧化、清除杂质,使粉丝变“细、白、柔、润”,把粗黑的传统粉丝打扮成了“俏姑娘”。
1997年,第二次“粉丝革命”,光友发明出方便粉丝,开水一泡即可食用,改变了粉丝只能煮着吃的习惯,邹光友因此被誉为“中国方便粉丝之父”。
2000年,第三次“粉丝革命”——无明矾粉丝诞生,利用食用天然原料代替明矾,保持了粉丝劲道好吃的特点,避免了明矾对人体的危害,为光友进军国际市场拿到了“绿色通行证”。
2005年,光友进行了第四次“粉丝革命”,发明了全薯粉丝,以新鲜红薯、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直接加工成粉丝,省略传统的淀粉生成步骤,保留了鲜薯中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光友粉丝也因此被贴上了“健康营养”的标签。
1公斤价值0.5元的鲜薯,可加工2碗价值15元的全薯营养粉丝——四次技术创新让小红薯实现了价值的大飞跃!光友薯业多年来共获得中国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光友商标在180个门类注册,获“中国驰名商标”,光友粉丝获“中国名牌”荣誉称号。如今,公司已是拥有资产数亿元、员工千余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红薯增值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薯农。目前,大力推广食用型、加工型新品种,推进产业化深加工,已成为促进薯区农民,特别是土壤贫瘠地区薯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例如,种植含高胡萝卜素的红心红薯,或含高花青素的紫薯,每亩收入可在4500元以上;种植高淀粉高产红薯亩产超万斤,每亩收入2500元以上。亩效益比种植传统大田作物高出2~5倍。
在实践中,光友薯业逐渐摸索总结出打破“越种越穷”怪圈的“双哑铃”模式,即“农户—公司—市场、科研—培训—生产”模式,前者以公司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产业链:农户把红薯卖给淀粉加工户,制成淀粉交售给企业,企业经精加工制成薯类食品,规避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后者以公司开发的新技术信息为桥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农户,由一个企业加工变为万千农户参与。
“哑铃”两端不断延伸,促进参与合作的多方实现共赢发展。“通过培训,我们的亩产最高可达8000斤至1.2万多斤。”来自梓潼县的红薯种植大户蒋佩轩说,他种植红薯380亩,其中高产红薯120亩。2012年,光友薯业带动薯农种植高产红薯超10万亩,收入达1800多万元,利润900多万元。光友还大力扶持农户成立薯业生产、销售合作社等合作组织。
光友对打破“越种越穷”怪圈的成功探索,引起了世界红薯种植国,特别是原产地秘鲁的重视。2005年,秘鲁副总统到四川光友考察,随后邹光友应邀回访。在秘鲁总统府,邹光友和他的“总统朋友”跳起了“光友人”自创的“酸得开心、辣得过瘾”的光友粉丝舞。500年前,红薯从秘鲁出发来到中国,500年后中国光友带着淀粉加工设备和粉丝回到出生地,历经了一次时间和空间上的“穿越”。
如今,光友已把粉丝销到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市场,并远销美国、日本等38个国家,正洽谈建立秘鲁等国外子公司。这条由光友发起和倡导的振兴世界红薯产业、带动薯农脱贫致富的“红薯之路”正越走越宽。在国内,2004年和2009年,光友在秦皇岛、南阳、南充建立起3个控股子公司。
谈到未来,邹光友一直坚信,红薯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必将迎来第五次“粉丝革命”。
在光友薯业种植园,记者看到,红薯早已颠覆了人们心中的原有印象。在这里,红薯不光种在地里、大棚里,也种在草坪里、盆景中。陈列室中,除了各式各样的红薯粉丝外,还有初步拓展产品煮粉、粉皮,高级加工品紫薯饮品、膳食纤维代餐粉、紫薯酒等,以及具有抗癌、抗衰老、抗疲劳功效的花青素等新产品。过去的20年,光友以生产红薯淀粉粉丝为主;未来的20年,将是对红薯全产业链开发的20年。邹光友预言,红薯的价值可再增值20倍以上,公司正努力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红薯基地100万亩、带农增收100万户的“三个100”战略目标。
展望未来,光友人的“薯业梦”就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红薯能成为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我国又一大粮仓,发挥它在过去年代里曾发挥的重大作用,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思考
近日,记者深入我国主要红薯产区,采访相关企业和薯农,感受到:光友薯业扎根祖国西南一隅创新发展,为产业和行业内企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更为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
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和借鉴意义的途径。面对连续九年的大丰收,我国粮食生产如今就像跳高运动员一样,越跳越高,同时,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红薯作为我国人民的传统主粮,并被赋予新的营养内涵,理应被重新认识。
红薯在我国种植十分广泛。广袤田野、房前屋后,广大农民长期保留着种植红薯的习惯,而且经历过饥饿的人们对红薯有很深的感情,这就为许多地区继续种植或重新种植红薯提供了可能。其次,红薯适应性极强,可以说,除个别高海拔地区,我国全境都能种植红薯,并且在恶劣条件下能保证一定产量;红薯还可以和多种作物间种、套种。目前,我国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的增产因素已经绷得很紧,早已过了依靠面积增加带动增产的时代,而红薯可以把面积增到山坡地上、增到低产田上、增到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而且增产潜力巨大。最后,红薯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为扩大种植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二,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但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农业科技为红薯提高品质、稳产增产提供了保障。农民逐渐认识到种红薯也是可以有高收入的,通过精耕细作,种植高产、高档品种,薯农收入可以超过传统大田作物,收成也更有保障。但长期存在的“越种越穷”怪圈困扰着传统薯区的薯农,导致种植积极性不高。
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是把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产业链中,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薯农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种植意愿。通过成立合作组织,采取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等方式,形成小薯农和大企业、大市场进一步融合,把仓储、运输等环节交给企业和市场来做,实现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最值得推广的方式,是把农民培训纳入企业发展和培训体系,把农民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一员,调动企业积极性,培训职业薯农,并通过订单生产等方式消除薯农顾虑、提高产品价格,进一步消除中间环节,真正把实惠还给农民。
目前,最为迫切的一点,是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指明路径,让广大薯农得到实惠,让造福农民的企业见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