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吃碗热粉丝,预兆来年多挣钱,多得要用线来串。”大年三十清晨,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东南村种粮大户李邦胜吃了碗讨喜头的粉丝就下地了。
今年47岁的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粮。最开始种植常规稻,种出了经验和技术后开始向良种繁育发展。如今已在当地流转了1500多亩地从事杂交水稻的制种。
“现在地里种上了冬小麦,年前撒了肥、除了草。我忙惯了,闲不下来。看着麦苗我心里踏实些。前天下雨正好缓解了土壤的旱情,对小麦生长有利。”李邦胜踩着松软的泥土乐呵呵地说。
“与普通种粮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制种要求高,很多环节还是需要手工。比如说二段育秧、插秧、喷洒920(速效剂)、拉花、去杂、精选等等。但与以前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像以前没有920时,我们要手工一粒粒掰穗子帮助抽穗,那个辛苦劲现在都不敢想像。”李邦胜说起这些制种的事儿滔滔不绝。制种产量每亩地在400斤出头,每斤的价格达到了6元钱,收益比较可观。
“随着科技的提升,种子也在不断改良。现在农民的用种量大大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反而提高。这都依赖种子质量的提高。粮食的年年丰收,离不开我们制种大户的功劳啊。”李邦胜说,东南村的村民们看着他种地制种尝到了甜头,就跟着他学习种田制种。现在他们村制种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的2/3,成了名符其实的“制种村”。如今,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作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
“今年小麦的出苗率高、苗情好,又会是个丰收年。”李邦胜说,随着水稻制种产业的做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随之增大。以前遇旱是有钱用不了水,现在遇旱是免费水放进田。
除了自己家的田,李邦胜还惦记着乡亲们的田,一路仔细查看田间作物生长状况。记者陪着李邦胜沿着乡间小路走回家,一路的鞭炮声震耳欲聋。还未进门,就闻到了久违的大锅米饭香。厨房里,妻子王友玉已经用大土灶烧起了年夜饭。“虽然平时都用液化气,过年时还会烧土灶。这就是年味。”李邦胜解释说。看到角落里堆着的商品粮包装袋。记者惊奇地询问:“你们怎么还自己买粮吃?”李邦胜笑着说,自己到镇上去买粮常常被人笑话。“现在种粮的不留粮是普遍现象。大多数农民都没有仓储,现场收割售卖。”
红烧鱼、糯米圆子、千张烧肉……一道道堆成小山似的农家菜端上圆桌。几杯白酒下肚,年饭桌上畅所欲言。“马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李邦胜说,2013年完成了两件大事。首先是村里的制种大户们联合成立了东南村种业协会,这意味着大伙儿可以集体与种子公司进行价格谈判,制种大户们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其二是他领头成立的肥西县优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功。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搭建,希望自己重新上一个新台阶——不再是闭目塞听的种粮者,而是有一定市场意识的经营者。
“要不是有了‘李老大’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选种、播种,如何进行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如何进行花期授粉等全程跟踪服务。我们哪里敢回来种田制种呢?来,我敬你一杯酒。”原来,弟弟李冰之前在江浙打工。在李邦胜的鼓动下,也回到东南村安心作田了。
“年轻人有崇拜的偶像。我虽然不年轻了,但我的偶像就是袁隆平。我就想成为安徽的袁隆平!”戴着深度眼镜的李邦胜认真地说,“我干农业几十年了,干得津津有味。我一直想说服儿子跟我学着干,他不愿意。农业虽然苦,但很有潜力。我仔细看了中央1号文件,里面说了要加大对种业的扶持。我们干种业的,希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