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将收获的瓜菜装箱运往岛外。
▲去年10月份我省强降雨后,郭义群利用大棚育苗,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农民种植。
▲郭义群在大棚瓜菜基地里检查番茄长势。
瓜菜运销顺畅令农民收入增加。
“2005年前,我年运销瓜菜才3000多吨,经过这5年来的发展,去年运销瓜菜已超过20000吨。”采访郭义群时,他正在自己的大棚基地里,和合作社的几位社员一起将地里的辣椒装车运往北京。谈到这5年的变化,郭义群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越来越深入,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越来越足。从美兰区灵山镇锦丰村锦堂村民组的一位普通菜农和运销个体户,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郭义群的成长,见证了海口“十一五”农业发展的坚实步履。
小老板拿到大订单
1996年读完高中后,郭义群回村成了一名农民。当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作组进驻村里,动员农民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后,他开始大胆尝试在自家承包的27亩地里种尖椒。当年收成非常好,但经验不足的他却遇上一大难题:如何卖出去?郭义群开始四处找路,几乎跑遍全省大一点的农贸市场,终于把尖椒卖完。从那时起,郭义群开始跑起了运销,让村民的瓜菜有个好价钱卖出去,成了他的理想。内地市场需要批量和统一质量的瓜菜,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放种”给村民,到收获时再收购,生意开始越做越大。
“那时候主要是靠个人信誉收瓜菜,但在内地订单上,我并没有太多信心。”郭义群说,批量大订单开始出现在2005年后。当年,分管市领导和市农业局领导,带上他和多位运销户去内地考察市场,当场签订单。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他也拿到了大订单。
“我的运销事业真正发展还是从2005年开始的。”郭义群告诉记者,他首次做瓜菜运销是在1997年前后,因为没有摸清运销渠道,先是在海口收购辣椒然后转手卖给文昌老板,做了一个“二传手”。后来他逐渐发现,海口交通便利,运送果菜出岛非常有优势,只要解决了车和市场问题,完全可以直接卖到大陆市场而没必要绕到文昌。随后,他直接把收购的10车辣椒运到了广州,这一次他赚了5万元。从那时开始,尝到甜头的郭义群逐渐在海口、三亚、屯昌等地建立起了多个瓜菜收购点,借海口出岛的运销优势,把海南的瓜菜卖到了武汉、天津、南京、新疆等地。但在当时,他还是一个人“单干”,资金少难周转,信息不对称,瓜菜有时也运不出去。那个时候,年运销瓜菜也只在3000吨左右。
“那时候收入很难稳定,遇上内地需求大的时候就多赚点钱。遇上不好的时候,眼睁睁看着村民们的冬季瓜菜在地里,没人运没人收,卖不出去,急得都要流眼泪。”作为一名菜农,郭义群更知道农民遇上好年头种的瓜菜好收成,却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痛苦。
从“散兵”到“集团军”
拿到了大订单的郭义群,生意开始越做越大,但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的瓶颈开始显现。2007年,他与其他7位村民一起成立了海口绿佳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家在一起资金互用,信息互通。该合作社是我省首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产销联一体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可以进行简单分工,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每户农民不管种多少瓜菜,都要操心生产、销售、质量。有了合作社,订单和销路大大增加,不仅解决了村民瓜菜产销难题,而且带动灵山镇及周边乡镇3000多农户种植冬季瓜菜。这一年,他运销的瓜菜就近5000吨。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附近农民种瓜菜的也越来越多。但很多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样的瓜菜适销对路,有些人不敢放手去种,有些村民则盲目种植。针对这一情形,郭义群和他的运销合作社加大了“放种”力度,自己买适销对路的种子,先免费给农民种,等上市的时候他去收购时,才从里面扣除种子钱。为了让农民提高种植适销对路的瓜菜的信心,他还实行“保底价”收购。如2009年辣椒产量高,内地需求不旺,一些内地运销户收购辣椒时,才出2毛钱一斤,而当年的成本在3毛以上。郭义群和合作社成员一起,以每斤4毛钱收购,确保了农民种植信心。
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2007年7月,郭义群又组织了16户村民开始创办种养合作社。他要带动农民走“猪-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子。在牵头创办合作社的头两年,他们先后创建了2个规模化养猪场。第一个养猪场年出栏肉猪1500头,利润近30万元。2008年初又扩建了一个占地20亩的大猪场,年出栏肉猪9000头。这一年,郭义群养猪狠赚了一笔。猪价虽然在9月份曾跌到每斤5元多,但前8个月每斤一直在7元至9元之间,后两个月价格也在7元上下。郭义群说:“当年最好的时候,一头猪赚到600多元,最差的时候一头猪也有80元的利润。”
在建猪场的同时,他开始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规划设计沼气池。不久后,一个300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成了,既可以为全村7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做饭、照明,又可为村里1400多亩种植地免费提供沼液水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用沼液浇的蔬菜,病虫害也减少了许多,农药用量也大大减少。村民们每年节省电、柴、肥料等开支近20万元。同时还确保了全村1400多亩瓜菜生产达到无害化标准,充分发挥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郭义群介绍,通过专业合作社入股的农民,在基地里每月除了可以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还可从种植的瓜菜中获得每亩一两万元的收益。
好政策解决了“卖菜难”
在运销瓜菜过程中,郭义群认识到,没有预冷库不行,瓜菜价格低时不敢大量收购,错失了很多商机,而且也不能帮农民把更多的瓜菜卖出去。不仅如此,他运销的瓜菜损耗也大,最高时竟达到20%以上。怎么办?建冷库。正当他为资金发愁时,农业部门出台了补贴政策。最终省市两级政府和运销合作社补贴80万元,他们建了一座1000吨的冷库。“去年我们冷库里的尖椒和泡椒,冷藏前只能保质三四天,运输损耗达25%;现在经过一天的冷藏,瓜菜能保质1个月,运输损耗降到1%至2%,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可以说有了冷库,我们再也不担心菜烂和‘卖菜难’的问题,运销风险大大减小。”
冷藏保鲜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合作社和农户,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环节和重要纽带。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冷库实际就是培育一个果蔬加工厂、一个市场、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的推动下,我省的冷库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冷库容量和冷藏保鲜能力飞速增长。
每年10月份,我省暴雨多,农民育在露天地里的菜苗,不少被水冲坏或淹死。大棚育苗不仅能有效防范大雨、暴雨,且种苗出圃早、苗质好、生长快。在外出参观考察后,郭义群想到了用大棚集中育苗,他的这个想法又遇到了政府的好政策。政府不仅对建大棚有补贴,还对集中育苗进行补贴。从2009年开始,郭义群不再给农民“放种”,而是直接给农民发放瓜菜苗。去年10月的两次强降雨,他培育了大量种苗,免费发放给附近菜农。“今年给农民发放瓜菜苗免费,不再从农民销售的瓜菜款里扣种子钱了。”郭义群说,因为政府给了50万元补贴。去年11月26日,全省冬季瓜菜恢复生产现场会在郭义群的基地召开,全省各地都来学习,他的农业大棚育苗经验也在全省推广。
进入今年1月份,郭义群又开始到万宁、琼海、文昌、定安等地收购瓜菜。郭义群说,去年我省强降雨灾后恢复生产结出硕果,虽然琼东北部瓜菜上市时间比正常年份晚几天,但现在上市量一天比一天放大,行情一天比一天看好,不少农民头两批瓜菜每亩就卖了好几千元,他运销的瓜菜也越来越多。
过去5年,郭义群的事业越做越大,挣钱速度明显加快。到底挣了多少钱,他笑着说不好透露。但大家都欣喜地看到,他开的越野车是2009年买的,总共花了20万元。他们一家也已搬出村里的老屋,迁往灵山镇上建的新楼房里。
“下个5年,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合作社种植的瓜菜品牌打出去。”采访结束时,坐在新越野车里的郭义群告诉记者,他将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推行瓜菜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吸收更多有实力的社员,壮大合作社实力,建更多的冷库,把现代农业进行到底。(记者 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