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一则“大学生村官微博卖板栗”的新闻让寻甸县猴街和新庄两个村委会瞬间被关注,外界同时也认识了两个“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生村官简世成和张才路。
近日,在近距离接触了两名村官后,记者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和与众不同,听他们和村民讲述着村子的变化,自己的变化,听他们述说自己的坚守和理想。两个大学生村官的影像越来越清晰,他们计划用微博售卖农产品,进而打通致富康庄路的蓝图也更加清晰。
新庄,一个并不大的村庄,四周被群山所环绕,这里距昆明市区近100公里,距寻甸县城也有60公里,每天自寻甸经过此处的公交车仅有一辆。沿着新庄继续前行4公里,就是这辆公交车的终点站猴街。
村庄很安静,沿途全是收获后的板栗树,五彩斑斓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着,让11月的村庄显得格外优美。初识两个大学生村官,他们一开口就是谈工作:“云南寻甸柯渡的板栗味甜粒大,不放农药、化肥,希望以团购、乡村旅游的方式促销,希望得到更多朋友支持……”2011年7月29日,简世成在“板栗乐土”微博上发出了第一声吆喝,紧接着,一些公益组织也加入到了帮忙卖板栗的工作中。组织乡村生态游,团购、直销……首次试水就帮村民销售了8吨板栗,此后,他们又将这一模式用在了更多农产品销售上。
“现在不止微博上卖板栗,我们还和‘帮帮健康生活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模式,将村民的农产品交由他们进行销售,每隔一段时间就结算一次,把赚到的钱再分给村民。”简世成说,自己最希望的就是将这种销售模式完善起来,使之成为常态,如果将来自己离开了,村民也能通过这条途径销售。张才路也兴奋地描述着生态旅游的计划:“把农产品销售网络做大,就可以更好地带动乡村旅游,下一步还打算扩展摸鱼、摘辣椒等新项目,让这里成为生态旅游的试点,让村民持久受益。”
今年9月22日,“联想微公益大赛”落幕,简世成和张才路组成的“芯火燎原”一路过关斩将,从410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两人凭借微博卖板栗项目成功跻身全国十七支“联想微公益之星”。
在简世成位于猴街村委会的简单住所,应记者要求,这个86年出生的“村官”有些腼腆地拿出从北京领回的奖杯和奖状,参赛项目计划书上,简世成写到:“项目将以‘微博卖板栗’为切入口,在帮助农民优价销售板栗、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IT技术培训、筹建‘农民合作网吧’,并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平台长期推销生态农产品、争取各界扶贫资源,同时组织消费者团购、乡村生态旅游等城乡互动活动,适时推动成立农民电脑协会,为长远发展打基础……”
“微博卖板栗只是第一步。虽然有的村民买了电脑,但他们使用电脑及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却还很欠缺,不知道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简世成说,等“联想微公益之星”10万元的项目经费批下来,将有更多的村民从电脑培训中受益,“真希望能培训出一批农村电脑骨干。”
两年, 带来思路之变
简世成,红河人,寻甸猴街村委会村官,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张才路,曲靖人,寻甸新庄村委会村官,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两人自2009年考取村官后,一直坚守岗位,如今两年过去了,他们给村子带来了什么,都有哪些改变?
思路带来出路
如果不走进村子,跟两位村官及村民们近距离接触,外人根本不会理解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带来了多大的改变。“在村子里这么多年,第一次有村官,真好。”在猴街和新庄,说起两位大学生村官,村民们纷纷称赞,评价甚高。
村民张清明讲述了一个他跟村官们之间的小故事。“最早他们提出微博卖板栗时,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卖,赔了算我自己的,赚了算你们村委会的。”张清明的一番话让张才路颇为感动,他说,村民们的支持和信任是他能一直坚持到现在的重要原因。“自从张村官来了之后,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而且还参加了电脑培训,学习了不少知识,这两年村子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希望这些做法和发展方式能够持续下去。”感谢村官的同时,张清明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在营盘村,村民李应芬看到张才路走进自己家,热情地拿出自家产的柿子、板栗招呼着。李应芬家是新庄生态旅游的“试验田”,自今年8月28日以来,新庄共接待了两拨共七十余人的生态旅游团。“我们家种着板栗、魔芋,还养着土鸡。张村官搞的生态旅游非常好,我丈夫负责教人打板栗,我负责在家做饭招待旅游团,接待的同时还能卖些土货。以前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事,省时省力,希望这种方式能持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市民来农村体验生态旅游。”李应芬说。
而谈及村官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李应芬说:“这两年村子的变化太大了。原来村委会都是一些老人,知识和认识有限,自从张村官他们来了之后,农民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了我们。而且他们两个很有耐心,电脑培训时,由于我们普遍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差,所以进度缓慢,但是他们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
文化改变生活
合孝是新庄老年协会会长,他的话或许能够总结两位村官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他说:“两位村官的到来,不但让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眼界开阔了,还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据其介绍,新庄老年协会于今年7月26日开始筹建,9月1日正式成立,从而一举改变了村民们吹牛、打牌等旧的娱乐生活习惯。
老年协会目前共有基本组成成员50多人,没有年龄限制,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30岁,平均年龄50多岁。但是协会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我们申请成立协会时,村委会不同意,说是条件不成熟。但是后来两位村官来了,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的协会才得以成立。我现在既是会长,又是节目总导演。”合孝自豪地说。
目前,虽然老年协会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从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合孝说:“我们接受过两次捐款,共1800元,全部用来购置音响和衣服了,现在缺固定场地、指导老师和道具器材,希望有昆明市里的艺术类老师指导我们。今年我们参加了徒步盘龙江的活动,认识到了城乡文化差距,我们的人员素质、技能、道具都比较差,但现在我们很快乐,精神生活很丰富。”
“除了老年协会带来的精神愉悦,我们还逐渐完善了农家书屋,并针对中小学生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简世成告诉记者。进入猴街村文化室,空间虽小但整洁干净,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周五下午四时是开放借阅时间,村民们的阅读积极性很高。目前,简世成考虑的是如何健全管理,增加图书种类数量。
在简世成略显凌乱的住处,猴街村委会墙上的一张纸很快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节假日学生必须给老师准备自己做的小礼物;学生逢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老师组织庆祝。上课内容丰富、生动、新颖;说话要算数。”这些调皮的语句是《2011年猴街中小学生周末课外兴趣小组授课计划》的部分纪律和规定,对此,简世成笑着表示,课程、课时、奖惩事宜都是争取学生意见后制定的。
当被问及学生们如何称呼他时,简世成稍显羞涩:“都叫老简。我们希望借助自己的知识,帮助村民,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是无法估计和估量的。”
改变最需要“务实”
村官两年,这两个农家子弟出身的村官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2009年,简世成和张才路来到了猴街和新庄。此时正逢云南大旱,简世成通过努力为村子拉来了爱心人士捐的水,并为三岔角村捐修了52口水窖,那时候张才路还在镇上挂职锻炼。等他回来打算创业时,两人却面临着资金、土地、技术、人力等诸多“瓶颈”。
随后,两人参加了一次民意会,并认识了一些朋友,这让初来乍到的两人少了一些孤独感。但是三个月后,部分同伴选择了离开,这让简张二人再次陷入了迷茫。“尤其是那些曾经喊着为了农村奉献一切的人的离开,让我们感觉很意外,也很迷茫。”
如今,两人很庆幸当初坚持选择留下来。2010年3月,两人开始探索当地农村发展思路。“微博卖板栗”就是这种探索的最好证明,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和思路。谈及两年来自身最大的变化,二人均提到了思想的转变。张才路说:“感觉两年前的自己跟现在比差距很大,变化很大。对农村、农民和制度的认识更加充分,自己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最初的理想主义变得更为实际,最初的雄心壮志也变得更为务实了。”
希望发展思路能够延续下去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简世成的耳朵听力不太好。据他介绍,前段时间耳朵曾出现耳鸣等状况,但因工作太忙,从而耽搁了去昆明治疗的机会。
是什么支撑他们坚持至今呢?简世成说,信仰是最大的理由。“我们出身农村,在大学也参加过支农支教活动,想专心扑在农村事业上。而且我们两个属于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偏理想主义者。”对于自己的信仰,简世成如此解释。对此,张才路也表示了赞同:“我们两个性格不同,但可以做到求同存异,共同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农村农民服务。”
另一个支撑他们走到现在的原因是当地农民的支持。“我们做这些事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农村工作的关键也在于了解农户的要求。比如,最初开电脑培训课时,一共才3台电脑,数量严重不足,是村民们搬出自家的电脑供大家使用。还有一次,村民们听说我们要搞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纷纷主动提供产品和土地。”简世成对村民的支持充满感激。“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人,缺少志同道合可以共同做事情的人,万一以后我们走了,现在这种发展思路无法继续下去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想培训出一批人,这样以后可以沿着目前的思路可持续发展。”两位村官对现状表示了担忧。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为,呼吁更多的村官回到农村,了解农村农民需求,认真研究和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
“微博卖板栗让我们被外界所认识、所关注,现在我们希望继续通过网络和自身努力,让这一切常态化,打造一个新的农村发展模式,使农村经济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两位村官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农村梦并非遥不可及。
1
“云南寻甸柯渡的板栗味甜粒大,不放农药、化肥,希望以团购、乡村旅游方式促销,望得到更多朋友支持。”2011年7月29日,简世成在“板栗乐土”微博上发出了第一声吆喝。
2
微博卖板栗让这里被外界所认识、所关注,现在我们希望继续通过网络和自身努力,让这一切常态化,打造一个新的农村发展模式,使农村经济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
(记者姚丹苹 实习记者贾献培)(记者李海曦/图)(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