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三农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短缺、文化技术落后、收入微薄的多重困境,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好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2008年中央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向农村输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人才。据中组部2011年12月发布的一组数据表明,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还将从目前的20.9万名增到40万人,覆盖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这意味着平均每个省份将有约2万名大学生村官,而实际上浙江等省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已超过这个数字。 对任何一个战略决策的深入贯彻和落实,都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善的设施保障护航。如何建立健全一套可行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保证促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涵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人力资本论”之父舒尔茨就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维度,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生产力的提高,而作为资本和财富的转换形态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的“社会化理论”也认为,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能使不同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种种个性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打下时代烙印。 不管是对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取得还是教育功能的完善乃至社会的稳定,都不是单向性的,需要进行社会化投资才能形成,而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则是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条件。
培训是为了保证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管理,由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构建起来的现代化信息流程。所谓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培训系统则是保证客体通过一定的教育技术手段,能达到预期的水平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开放性、规范性、科学性的系统组合。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主观上取决于自身努力,客观上离不开组织的引导培养。作为人力资本客观存在着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系统,是党和政府根据“大学生村官选派计划”,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对大学生村官实施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和技能训练,其内容包括涉农知识、社会管理标准、个人行为规范,是为其能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提供的重要支撑。总体说来,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是为了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组建起来的运行机制,是一个以强大师资力量为依托,以先进性教育内容为核心,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为目的而构建起来培训要件及其系统汇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