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济改革,“科学发展”成为鲜明主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煤炭大省山西,曾凭借资源优势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在新形势下,“带血的煤”给山西发展亮起“红灯”。重压之下,山西痛下决心,宁愿忍受一段时间的“负增长”,也要摒弃“污染的GDP”。
“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之需,我们都必须改变黑色发展,寻求改革转型,从‘快字当头’转向‘好字优先’。”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
山西阵痛背后,揭示了一个现实逻辑:矛盾倒逼改革,改革推动发展,发展促进稳定。
对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正是依靠这一良性循环链,中国不断创造奇迹。
十年社会改革,“民生优先”成为最大亮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此后,以改善民生、分享成果为主线的社会改革和建设,迅速成为中国的主体性改革。
编织关乎13亿人的社会保障网,被称为“世界性难题”。随着改革提速和投入增加,短短几年,我国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单位扩大到城乡居民。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也全面推进,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十年文化改革,“提升软实力”成为重要目标。
2003年以来,中国提出“文化强国”,并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做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元美元,同比增长100%。
这组数据的背后隐含了一个国家的十年奇迹:GDP年均增长10.7%,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迈进“中等收入”国家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