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背后的期待: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8月的最后一天,胡兵等来一个好消息:国家出台意见,要求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争议多年的异地高考改革即将启动。
10年前胡兵从安徽来北京经营石材生意,两个孩子也随同来北京上学,转眼即将参加高考。
胡兵满怀期待:“在北京打拼十年,年年交税,孩子应该符合在这里参加高考的条件。”
与此同时,不少市民开始担忧:如果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都在北京参加高考,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呢?他们同样关注着即将出台的“北京政策”。
归根到底,“深水区”改革是利益博弈。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分析,与改革初期“单兵突进”的普惠式改革相比,现在改革面临的阻力要大得多,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往往触及深层利益调整。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任何改革要想取得成功,第一个前提是取得共识,中国当前的改革尤其如此。
在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之后,“改革共识”再次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命题,摆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凝聚共识——创新精神不能缺失。
“2013年起,凡拟新提拔为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律须先接受审计调查,并向公众公开家庭财产等信息;2014年起,新招公务员一律实行聘任制……”最近广东酝酿的顺德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综合改革规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教授认为,顺德的改革思路是对领导干部改革创新精神和勇气的挑战和考验。改革疲劳症、麻痹症、畏难情绪不根除,向前推进必然步履蹒跚。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中央基于现实的召唤,又何尝不是历史的回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0多种在历史上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无一例外: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原因很简单:它们失去了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出局。
凝聚共识——改革动力需要强化。
深化改革,必须调动和整合全社会支持改革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这就要求将顶层设计与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股改革动力融为一体。
凝聚共识——重点领域亟待突破。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改革攻坚,难在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改革本来是要取消部门不合理利益,结果现在有一些立法,往往是以对口部门来牵头,反而变成了对部门不合理利益的强化与合法化。”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不能突破,既考验勇气,也考验智慧。
凝聚共识——中国特色必须鲜明。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现过十几亿人的现代化,中国改革绝不意味着简单地照搬西方体制。
须臾懈怠,可能坐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发展的目标生动而清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我们的目标如期实现,改革必须永不停滞!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