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家乡是我的责任。”这是一个“大学生村官”,道外区永源镇永平村党支部书记孙庆祥的内心世界。
孙庆祥是土生土长的永源人。2006年,孙庆祥作为全省首批“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毕业生,本来有机会离开永平村,但他想农村或许更需要他,坚持留了下来。2008年,由村委会主任任党支部书记,孙庆祥成了永平村的当家人。
永平村有个让各届村党支部书记最最头疼的事儿,就是上访告状。1996年的“农膜事件”,给这个村打下了“上访专业村”的底儿,从那以后年年上访、年年告状,陈芝麻、烂谷子统统往外翻,“老大难”问题多少年都解决不了。
新官上任的孙庆祥不但无火可烧,首要的任务反而是“灭火”。他想,不解决村里上访告状问题,啥事也干不成。可是,一个年轻人,怎样才能赢得村民信任呢?思索再三,孙庆祥采取“老套路”,有事没事与村民唠家常,用亲情感化他们;然后多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他开始走村串户与村民唠家常,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朋友。针对“农膜事件”中村民怀疑账目不清的问题,他让村民到村上核实账目,个人看不懂还可以找行家来,就是这么一个不藏不掖的举动,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信任,多年的上访问题平息了。
孙庆祥认为,当村官一是要帮助村民致富,二是办事公道。
要致富,光靠种地不行,必须引进企业。2008年,经孙庆祥多方洽谈努力,引进了一家一次性筷子生产企业,成立了永平木制品加工厂。他把村委会闲置的大房子倒出来作为工厂,自己和村干部搬到小平房。虽然年租金仅1.5万元,但孙庆祥与企业方提出的前提条件是,工人必须用本村的村民,每年春种秋收时必须给工人放假。村民鞠广庆夫妇同在筷子厂工作,家里还有10余亩耕地,现在是种地、打工两不误,仅打工俩人一年就能挣3万余元。目前,全村在筷子厂打工的村民有37人,每人月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
除了引进企业,孙庆祥还与宾西牛业联系,有20余户农民为其种植黏玉米500亩,亩均增收300元,一年共计15万元。
大部分村民富了,但还有不少村民因多种原因难以摆脱贫困的局面。2008年的一天,村民雷柱明家8口人因不明原因全部病倒,5人住进医院,几天就花了6万多元,真可谓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孙庆祥一直跑前跑后,送医院、跑大病救助、办低保,还组织村干部村民捐款,总计为雷柱明解决两万多元医疗费,后来还给他家7口人办了低保,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
村民刘永富哥仨均是弱智,落有残疾,家中有10余亩耕地,每年春耕时,都是孙庆祥为他们担保贷款三四千元,帮助他们把地种上。秋天再帮他们收割庄稼,让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
以前的永平村全是“水泥”路,雨天不穿靴子出不了门。2008年,孙庆祥开始张罗给村里修白色路面,当年在没有集资的情况下,修路3.4公里。2009年,又修路2.2公里。按1公里40万元算,仅修路就花近300万元,除了配套资金100万元外,其他均是村里自筹。今年,孙庆祥正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准备将剩余的7.4公里路面修上,到时全村就彻底摆脱了“水泥道”,村民出行将不再艰难。
现在的永平村,还拥有建筑工程队4个、运输队6个、运输车辆115台。村里的100余个男劳力,每年有8个月在外务工,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留守妇女多在筷子厂打工或搞种植、养殖业。按村民的话讲,过去是三三两两蹲墙根、唠闲嗑,现在是村里没闲人。
三年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孙庆祥为村里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没人能说得清楚。村民们给孙庆祥的评价是:“岁数小,想的不少;干的事儿多,没有说道。” (李斌 赵宏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