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服务三年的大学生“村官”,当知道羌绣是老街村失地农民的谋生出路时,仅二十出头的她毫不犹豫地掏出10万元参与投资,成立了老街村羌绣合作社,今年春节,她开始学绣羌绣。
她就是映秀镇大学生“村官”兼老街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国琳。
当下,老街村,羌绣,成了阳国琳工作生活的全部,“要看到老百姓靠羌绣挣钱了,才能考虑走的问题。”7月4日,阳国琳这样对笔者说。
□场景
7月4日,阳国琳放下手中的工作往镇里的邮局跑了一趟,把两双蓝色羌绣鞋垫分装进了2个包装袋,仔细填好地址后,郑重地邮寄了出去。
“他们等这鞋垫好久了,今天总算完成了。”阳国琳松了一口气说。4月27日,20多名抗震英模代表来到映秀镇老街村羌绣合作社考察,色彩鲜艳、羌风浓郁的腰带、挂图、鞋垫、服饰让代表们爱不释手。当听这些东西是村民的展卖品后,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退休教师沈翠英当场就掏出200多元买下一套羌族童装,绵阳民政局的刘宁和成都军区的张子影也对几双鞋垫爱不释手,可是当时展厅没有适合他们两个的码数,只能给阳国琳留下地址,嘱咐绣好了给他们邮寄过去。
“男式41码比较少,他们希望底色是深色的,这很有挑战。”阳国琳告诉笔者,熟悉羌绣的人都知道,羌绣鞋垫底色都为白色,再在上面绣上桃花等一类的图案。为了满足客人的要求,阳国琳找了好几家才找到合适的材料,经过两个月的赶工,鞋垫终于绣制完成。“虽然只是两双鞋垫,每双不过15元,但是对我们羌绣合作社来说就是一单生意,都要全力做好。”阳国琳认真地说道。
□背景
“农村没有地,村民咋个办?”汶川特大地震后,老街村598间房屋大部分严重受损或倒塌,156亩土地受损,其中70亩完全灭失,许多村民变成了失地农民。去年4月,老街村千方百计建好了房屋,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紧跟着摆在了村干部面前。
刚从外村转调过来的阳国琳陷入深思。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老街村村民大多不喜欢外出打工,但妇女大部分都会羌绣,重建后妇女平时都在家里绣羌绣打发时间。阳国琳跟村支书曾强等人一合计,顿时眼前一亮,“如果将她们的绣品组织起来卖出去,何愁挣不到钱?”
说干就干,曾强掏出了20万元,阳国琳也把自己在广东打工挣的2万元全部拿了出来,还向父母亲戚朋友借了8万元,用于筹办合作社。10万元对阳国琳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经过几多努力,今年4月1日,羌绣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映秀镇的大环境特别好,慢慢来肯定能赚到钱。”阳国琳的信心建立在各方的支持上,东莞援建工作组划拨了15万元用于羌绣发展资金;东莞黄江电站定向捐赠5万元;从2月份开始,羌绣合作社在州妇联、县妇联、阿坝州羌绣帮扶中心的支持下陆续开展过10次培训会;合作社从当初的8名社员发展到40多名成员;映秀镇的重建为外界各方所关心,无论是哪批到映秀考察的团体,老街村是必去的地方,羌绣展厅是必被介绍的去处。
合作社在各方的努力下越叫越响,大小不一的单子也向合作社飘来,6月27日,东莞一家服饰公司到老街村考察,向阳国琳表示了合作意向。5月15日,合作社接下了200多个卡包的单子。“单子不大,但按照羌绣合作的规划,这个是合作社以后要走的方向。”阳国琳认为,手机套或包包等挂件有大市场,“传统羌绣产品主要是围裙、服饰一类的,但是这些对于有购买力的人说,可用性不高,市场有限。”
7月5日,笔者再次电话联系阳国琳,她正在成都进货,花了1000多远购买了绣片和阵线一些原材料,蓄势待发打算大干一番:“镇上已经商量好,要给我们一个大的展厅,进一步提高知晓度,那么需要的绣品自然要更多”。 钟美兰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