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走近社会最基层,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焕发着青春的光芒。
这是一群揣着梦想、播种理想、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年轻人。由13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科技示范创业团队,在广阔天地里发挥着聪明才智,用创业精神和技能描绘出新农村的美景,他们在科技示范大棚里努力实践,盘点着收获。
2008年9月,他们告别大学校园,分别在绥中县的十三个乡镇的新农村试点村挂职锻炼。
2008年任村官以来,他们集资创业,在绥中县委组织部的帮助和引导下,绥中县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和创业基地、大学生村官自愿者服务组和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和创业团队应运而生。组织部门结合实际,向他们提出了“集资创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科技示范、带动周边,锻炼自我”为主体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科技示范和创业基地是由13名大学生村官集体投资39,000元建立起来的。基地坐落在绥中县西甸子镇家家乐有机蔬菜公司棚菜园区,有产业棚和科技示范棚两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不懂技术、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迎难而上。没有资金,从他们的工资里预支,不懂技术,就研读市专家服务团撰写的农业书籍,向农业专家、棚户请教,上网学习,回家问父母、打电话问亲戚。就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一边前行。
这些大学生村官都是“80后”,多为独生子女,最大不过26岁,最小只有23岁。他们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也很少干体力活,被人们认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但在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激情,让人们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采用秸秆反应堆技术,需要在棚内挖出许多宽1米、深0.3米的沟。7个小伙子光着膀子,在棚里汗流浃背地挥锹抡镐,晚上用针把血泡挑破,贴上创可贴,第二天接着干。等第三天沟全挖完时,7个人的胳膊几乎都抬不起来了。
为了节省开销,示范和创业项目开展以来,他们便自己开伙做饭。13个人当中,没有几个会做饭的,所以刚开始时做的饭是生一顿、熟一顿、软一顿、硬一顿。做的菜也是苦辣酸甜什么味道都有。前所未有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他们住的地方,没有取暖设备,只靠火炕取暖,最冷的时候,脸盆里的水都结上了冰。冬季天黑的早,屋里 又冷,吃完晚饭后大家马上就得上炕钻进被窝,每到此时,思乡之情由然而生,他们也曾有过犹豫和彷徨:本来可以舒心安稳地度过两年村官任职期,在村里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闲暇时复习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选调生和录取公务员考试,为什么偏要跟自己过不去呢?看到大家思想有波动,项目负责人宋飞就不断鼓励大家。两年的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其实很短暂,但这种经历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坚持与放弃一念之差,大家共同选择了坚持,虽然尝尽艰辛,但它磨练了意志,锻练了体魄,坚定了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