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一颗种子,满怀着对土地的深情深深地扎根在土壤;我愿意是一颗种子,满怀着染绿田野的希望在土壤里生根发芽,相信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都愿意化为这样的种子,在我们祖国的广阔田野里成为未来的希望……”这是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张天然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的一段诗意般的励志话语,更是她三年来兢兢业业耕耘在农村大地上的真实写照和内心期盼。
第一天工作: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7年从常州工学院毕业后,张天然成为江苏省首批被选派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洪楼村党支部副书记。其实,当张天然光荣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之时,她也大胆地放弃了毕业前早就签下的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
上任徐州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第一天,张天然就碰到了难题,“我到的洪楼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增收非常困难。”张天然回忆,刚到任那年,洪楼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大蒜种植,因为市场行情的影响,大蒜价格暴跌,很多烂在地里,村民损失惨重。对于本来底子就很薄的村民来讲可谓晴天霹雳,村民的怨气没处发,对村干部产生了不信任,“那时,正巧我去任职,就更别提信任一个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女娃了!”张天然自我调侃地说。
为了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张天然在办公室的墙上写下座右铭: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奉献青春,造福一方。这个座右铭也化成了张天然每天的行动。一方面,她向镇农技员请教洪楼村土壤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她又在网上大量搜览信息。在反复比较论证后,她果断地与天津绿丰公司驻徐州办事处取得联系,决定引导村民发展黄瓜种植项目,并成功签署了由绿丰公司出资建棚、技术全程指导、黄瓜种植回收的合作协议。
协议签好了,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情绪已经形成。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张天然和时任洪楼村党支部书记的周伯峰,一起动员村干部带头发展黄瓜种植项目,同时,他们继续一家一户上门做村民工作,最终有65户村民与绿丰公司签订了黄瓜种植回收合同。
为了实现规模化集约生产,张天然劝说村里的党员干部用“以多换少”、“以优换差”的办法,为黄瓜种植户置换优质土地50亩。就这样,建起了70栋黄瓜种植大棚,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每亩收入达到4000多元,村民们脱贫致富有了希望。2009年,洪楼村已发展标准黄瓜种植大棚300栋,面积400多亩,每亩纯收入5000元~6000元。洪楼村的黄瓜种植业,已经被单集镇政府列为全镇产业调整优势项目重点推广。
第一次体味:关键时刻不放弃
张天然用事实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2008年5月5日,她全票当选为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同时,黄瓜种植项目的成功更为她提供了用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农业的机会。
于是,她乘势而上,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了单集镇蔬菜制种合作社,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现在,洪楼村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
而此后不久的一件事情,又让张天然第一次在泪水中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难度。
2008年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正在家里休息的张天然,突然接到镇党委书记打来的电话:“你们村怎么还没收麦?”“我已经联系好了收割机,就等到位了!”张天然胸有成竹地回答。“机子不落地,一切都是零。”书记的语气从来没这样急促和严厉,说得她心里直发毛。是啊,天气预报说4天后就是一场连绵雨,不能再等了,她急忙赶回村里组织抢收。
那些天,张天然和老百姓一起在麦田里奋战。尽管很累,但她并不觉得苦。可让她沮丧的是,有户村民以自家麦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抢收。得知消息,张天然决定亲自去做工作。
她拿着抄好的天气预报给那户村民看,讲麦子收割最高产的道理给村民听,换来的却是村民的厉声指责:“村干部不讲道理!”听着指责和抱怨,疲劳、伤痛、委屈、无助的张天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脆弱,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
她委屈地跟镇党委书记说:“我不干了。”得到的却是书记更严厉的批评:“怎么,刚上战场就想当逃兵!既然群众推举、党委决定,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打退堂鼓!”此时的张天然一下子猛醒过来,自己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放弃呢?经过反复劝说,那户人家终于被说服了。三天后,全村圆满完成了抢收任务。
第一回创业:村民信赖有加
2009年3月,张天然发动镇上的十几户粉丝生产作坊成立了合作社,并利用县里提供的4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注册了一家有限公司。因为村民们对张天然信赖有加,他们提出,就用张天然的名字给我们的粉丝品牌取名吧。从此,洪楼村的“天然”粉丝迅速打开了市场,销售业绩节节攀升,利润分红鼓起了乡亲们的钱包。如今,村民们一见到张天然总打趣地说:“我们都是‘天然’的‘粉丝’啊。”
在村党支部办公所在地,张天然专门开辟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室,添置了远程教育设备,并争取到县农业局、科技局帮扶资金5万多元,购置3000多册实用书籍,使农民学习有资料、辅导有老师、培训有阵地、交流有平台。现在,洪楼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创业致富,“这些以前想也没想过啊,这女娃还真能干嘞。”村民们打心底里发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