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当何军大学毕业,收拾行囊回到自己家乡时,他怀揣着一个质朴的梦想: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父老乡亲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三年间,何军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播种在四川达县花红乡梓桐观村这一方沃土,用青春和汗水辛勤耕耘,谱写出一曲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新篇章。
志在农村——“我生在农村,理应为家乡奉献青春”。
2007年7月,跟许多毕业生一样,即将大学毕业的何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周围的同学纷纷选择在大城市实现人生梦想时,何军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当大学生村官。
2007年8月,何军不顾多家单位的高薪挽留,毅然回乡报名参加了达县大学生村官的招考,选择回到农村当一名村官。
对于何军的选择,父母、亲朋都不理解,但何军毫不动摇,在他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用何军的话来说,“我生在农村,理应为家乡奉献青春”,是农民的朴实、大山的刚毅、溪水的清澈养育了他,他的志向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为乡亲做点事情。
在何军看来,如今的农村不缺政策和劳力,缺的就是知识和人才,缺的是一个好的领头雁。2007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何军来到了达县花红乡梓桐观村,担任该村的村主任助理,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村官生活。
融入农村——“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带动乡亲致富”。
为尽快融入角色,何军把休息时间走访农户作为必修课,每天深入到各院户调查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情况,主动与群众交流,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全然没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情况。
“当村官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在上任前,参加县委党校大学生村官培训时,党校老师说的这句话一直让何军铭记于心。何军在心里发誓,“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带动乡亲致富”!
梓桐观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没有支柱产业。经过多方咨询和市场调研,何军向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发展白芷药材基地,引导农民种植白芷致富的建议。
得到了村支两委的肯定后,何军又主动挑起了发动群众发展白芷产业的重任。白天,他与农民算账对比,挨家挨户落实种植面积;晚上,他找来资料,挑灯学习白芷种植技术;双休日,他四处联系种子,请来技术员进行专业指导。
很快,梓桐观村掀起了种植白芷的高潮。目前,该村已发展白芷400多亩,收入12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58元。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何军还发现,村里不少农户有养猪的传统,他及时了解农户所需所盼,归纳了一些具体问题交给村两委研究,帮助村民把生猪饲养业做大做强。为了帮助村里的养殖户开阔眼界,学习经验,何军还多次带领村里的养猪能手到河市、亭子等地学习参观。
在养殖能手的示范带动下,梓桐观村的生猪产业迅速发展,到2010年,该村已形成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8户,50头以上的17户,实现收入99万元,人均增收460元。
奉献农村——“村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和中国的许多农村一样,梓桐观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突出,何军经常深入他们家中嘘寒问暖。
2008年,梓桐观村遭受特大雪灾,该村9组双目失明的留守老人周光海的住房成了危房,随时可能垮塌,是何军将老人从危房中背出来,并为老人安排了生活和住宿。谈及此事,周光海老人至今仍十分感动。
农村工作既繁且杂,还面临许多突发事件的考验。2008年4月,花红乡石桥沟人工造林林地突发火灾,现场情况十分紧急。何军组织带领群众首先赶赴现场救火,火势最终得到控制,150多亩树木免遭大火吞噬。事后清点时才发现,何军的衣服和鞋子已经被山火烧烂了。
由于工作出色,花红乡党委、政府将何军抽调到政府办公室工作,他在负责党政网的运行、材料打印、校对及拟写文稿等工作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梓桐观村远程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职责。2009年,何军被市委表彰为全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干部。
回顾三年多走过的“村官之路”,何军这样概括:“村官不是官,村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