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初出校门、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何以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深受村民喜爱、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村官?这个今年只有24岁、笑起来脸上似乎还带着几分缅腆的小伙子,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业精彩?
亮相创业成果展 多项荣誉集一身
在不久前举办的全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果展上,淮阴区大学生村官万海亮的创业项目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一名48岁的农村妇女双手十指上下翻飞,正在熟练地编织一套汽车座垫。
这名妇女名叫韩彩云,是吴集镇兴和村四组村民,她一边飞快地编着,一边自豪地告诉前来参观的市委书记刘永忠:“编一套汽车座垫能拿到155元的手工费,一个月最少也能编四套,能拿到六七百块钱,也不耽误做家务——这多亏了小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参加此次全市大学生创业成果展的汽车座垫编织项目并不是万海亮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早在2009年,刚刚走上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他就发动几名村干部一起,搞起了大棚蔬菜,走上了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道路。他也因此荣获了2010年第二届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优胜奖,获得了10000元的奖金。
8月12日,万海亮又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淮安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科技项目补助资金10000元。
筹建千亩钢架大棚 梦想从这里起航
日前,记者来到兴和村时,千亩连片的钢架大棚里,村民们正在移栽青椒秧苗。万海亮指着每株只有三四片嫩叶的椒秧说:“这是洛椒6号,这次种了200亩,秧苗长得很好。”
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万海亮走上大学生村官岗位,成了吴集镇兴和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一上任,抱着“干出一番事业”理想的万海亮就忙开了,为了早日了解村里情况、尽快熟悉农村工作,他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寻求工作的突破口。一番调查后,万海亮决定,抓住省里创业补贴的机遇,动员其他几位村干部一起兴建钢架大棚,种植大棚蔬菜,带领全村群众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何况自己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万海亮决心在村里寻找创业支持和合作伙伴。可是,要一下子拿出一千亩土地搞大棚蔬菜实在太难了,刚开始,几乎没有人敢下定决心和万海亮合作。于是,万海亮三番五次跑到几位村干部家里,给他们讲道理,分析利弊,让他们鼓起勇气,和自己一起把这个项目搞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由万海亮、杨恒俊、杨启宏、杨淮军、包立兵等5人共同承包的大棚正式投入运作,并成立了“兴和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在一千亩土地上建起了702个钢架大棚。
为了能引进合适的种植作物,万海亮与杨恒俊多次奔赴海安、兴化、东台、苏州等地,进行调查学习,最终为大棚基地带来了“8424”“超级生脆”新品种西瓜,日本“串山紫”紫山芋等新品种。
为了解决种瓜技术问题,万海亮他们以每年10万元的薪水从东台聘请了技术员;还利用雨阴天,通过带领大家观看科教片、阅读农技书籍等方式学习新种植技术。
大棚蔬菜种得好,更要卖得好。2009年底,兴和村蔬菜合作社的产品上市了,头脑灵活的万海亮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联系产品的销路上。除了和商联、华润苏果等超市以及蔬菜批发市场联系供货外,还大敢走出去,带着自己种出来的农产品参加了在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流会……
独资创办工艺品厂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高效农业产业园运转越来越好,常年用工都在三四十人,忙时最多用工达到200人。不过,万海亮也发现,一到闲时,村里的一些留守妇女除了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其他就无事可干。
今年春天,在参加区委组织部举办的一次培训考察中,万海亮看到了有人在编织汽车座垫。他突发奇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创办一个手工工艺品厂呢?这种技术要求不高、男女老少都能学会,而且也不用出门,一家一户在家就可以做。
下定决心的万海亮马上与厂家联系,订购了机器,将购买的丝纺成圆形、扁形的两种线,再手把手地教给大家编织“汽车座垫”和“中国结”。刚开始,有的村民不肯学,觉得很难,只有四组的韩彩云跟着万海亮学,想不到很快就学会了。大家一看,只要两个小时就能学会,一般只要四五天时间,就能编织好一套汽车座垫,能拿到155元的手工费,还不耽误做家务。于是,纷纷跟着学起来,学会了,就把材料领回家,编好了再送过来,现场结算工资。目前,该村已有十几位妇女从事汽车座垫编织。
万海亮说,目前的10台打线机日夜工作,打出来的线也不够大家编的。下一步,自己准备增加投入,再购买一些打线机,扩大生产。很快中秋、国庆、春节到了,将是“中国结”销售的高峰期,要早做生产准备。(记者 李培娟 通讯员 支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