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陀区大学生村官袁晓女服务社区的故事
走进社区,她换下时尚衣裙
2002年,学习旅游管理的袁晓女,参加了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街道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考试,“学的就是服务型专业,去社区锻炼也一样。”当年7月,袁晓女当选为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主任助理。
助理的工作多是做一些文书事务,或协助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出去发放资料物品、处理一些纠纷等。因为年纪轻被人“轻视”,加上工资待遇低,袁晓女一度想退却。但她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好好做出点成绩。
剪短头发,换下鲜艳时尚的衣裙,她将自己从外表上“武装”起来。走进社区,袁晓女显得比同龄人老成干练了不少。“如果发型、衣妆很轻佻或者很时髦,就不像是社区干部,说话没有份量,居民就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这对做社区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在大蒲湾社区任文书期间,她从社区新居民党支部的成立中得到启发,建议在外来人口中寻找团员青年,在社区成立新居民团支部。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社区和街道领导的认可。2004年10月,大蒲湾社区开始团建试点工作。虽然当时社区内有2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符合团员的年龄条件,但由于没有任何户籍档案资料,袁晓女必须跟着流动人口协管员,一家家去敲门,一个个去找。她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团员吗?”,最后找到了10来个人,成立了新居民团支部,虽然规模不大,但她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工作态度决定心情,若仅仅为完成任务,只会记得它的辛苦,而融入真性情,就会收获意外的快乐。”
“水帘洞”消失了,居民对她的印象深了
袁晓女一有时间,就往居民家跑,走访年老体弱党员,看望空巢老人,了解居民的呼声和想法。“要赢得居民信任,就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袁晓女说。
新街134弄小弄堂,是个远近闻名的“水帘洞”。在这里,人们不是小跑就是躲闪着快走,生怕被楼上的污水滴到,大家怨声载道。原因是该楼的住户自行在通道处搭建厨房,污水随意排放在弄堂半空中。而且,二楼一家饭店的落水管破损,油腻的污水流淌一地。袁晓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与同事首先来到二楼酒店,要求他们对落水管道进行更换,隔油池及时清理。同时,挨家挨户做工作,协商探讨解决方案。最后敲定,楼上居民把排水管接至二楼明沟处,以利排污;同时,保洁员不定时对明沟进行清扫。多年的“水帘洞”终于消失了,大家对这位小助理的印象加深了。
对特殊困难人群,袁晓女倾注了更多心血。一位80岁的老伯因爱人重病请求社区帮忙。她了解情况后,马上赶往医院。她又向街道汇报,帮助申请困难补助,同时启动社区党员爱心基金。但老太太不久还是去世了,她又与殡仪馆联系让其减免火化费用,接着为八旬老伯办理低保手续。在为老伯送低保金的路上,她听到邻居们议论说:阿拉居委会真不错……
新创“四议两公开”,居民领导都说好
社区管理工作琐碎,但却承担着支持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也许是年轻,袁晓女比同行更多了一份创新的意识。
她提出“不放过一个宣传阵地”,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获得了省级示范点的称号;在新街社区首创法制工作室,采取专家挂牌服务,义务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成立就业服务介绍点,与区社保就业中心挂钩,每周将相关信息在53寸的电视屏幕上轮流播放,及时更换……
最受关注的,则是袁晓女带领新街社区党委探索建立的“四议两公开”的议事程序,即碰到重大公共事务问题,经由网格党小组提议、网格团队商议、居民监督委员会审议,最后由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并将决议公开,落实结果公开。这一工作机制颇受上级好评,“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新方向”。
2009年9月,戚家湾路的两幢居民楼有两个水泵设备被盗,80户居民家中停了水。网格党员第一时间向网格党小组反映,根据网格党小组提议,立即联系上了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公司的人告知,这两幢老楼用的是二次供水,如果要更换成卫生、方便的直供水,更新设备需要2个多月时间。是继续用二次供水,还是升级成直供水?如果升级成直供水,意谓着要过2个月断水的日子。一时间,住户中形成了好几种意见。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居民经过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将两幢楼统一更换成直供水,同时租借两台水泵沿用二次供水系统过渡2个月。仅2天时间,居民用水就恢复了正常。“真是太高兴了,‘四议两公开’议事程序就是好!”戚家湾路的许多居民都这样夸奖。
“岭陀山下东海之滨,有我们可爱的家园;青龙山旁渔港之城,是我们幸福的乐园。……”这是新街社区之歌。这里,就是袁晓女正在努力耕耘着、创造着的幸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