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立冬第二天,龙南山区里淅淅沥沥雨点落在脸上,寒意显得比城市里更加逼人。上午9点,龙游县社阳乡政府会议室,组织委员帮我们联系上了大学生村官陈红。 虽然是位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但陈红的工作并没有松懈。她联系的村社阳村就在乡政府所在地,从乡政府到村委会走路大约15分钟。路上,陈红告诉我们,她担任乡上村里两拨事,既是乡里的便民中心办事员,也是联系村的村民主任助理,在我们没到之前,她已在服务中心为1位办计划生育证明的妇女审核了材料,盖了章,存了档。“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有一点变动,在外地务工的妇女要办相关证明,必须回原籍,我们应该尽快为她办理,不要耽搁她在外面赚钱。
乡便民服务中心计生窗口是陈红每天的常规工作,她说:“现在计生政策要求在外务工者必须回原籍办证明,我不能让她们跑空趟,”
乡村干部事情多而杂,陈红的脚步显得比我们快些。谈话间,已到社阳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张惠忠已经在等陈红了。他们今天要商量两件事,一件是来料加工经纪人蔡方军急需租用土地建造厂房,一件是养鸽大户张军雄鸽场相关协议的审核。社阳村全村人口1167人,因为地处龙游县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一些传统工农产业受到限制,转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几年努力,这项中心工作刚有点起色,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制约。
村里原本家家养猪,少的三四头,平常三四十头,百头以上的也不少,猪粪污水随意排放,村里村外臭气袭人。水源保护工作抓起来后,村两委决定推进养鸽业,现在有的农户已经从养猪转向养鸽,村民张军雄干劲最足,他引进了700多对鸽子,在村外靠山深处,找了一块地,打算建造大型养鸽场。村两委因势利导,经过前期紧张工作,已经做好这块土地的流转事宜,涉及的农户都已经签了字。村支书张惠忠与陈红商量,把协议内容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张贴到村务公开栏中,“村里每办一件事,都要公开,让村民心中明明白白。”陈红说,社阳乡种养殖业转型,是乡里一项中心工作,张军雄的养鸽场先期引进近千对种鸽,在龙游规模也算大了,鸽子的销路也很不错,应该说前景很好,更重要的是,养鸽基本上没有污染,连鸽粪都能收集起来出售卖钱。过几天张军雄的养鸽场挖机就要进场施工,下一步还要把他在湖镇的鸽场迁到社阳来,“我明天还要到现场工地去看看。”
说好张军雄鸽子养殖场的事,张惠忠和陈红他们又商量起村里来料加工户蔡方军加工场地的事,“村里打算为方军腾一块地,但有些农户的工作不好做啊。”张惠忠说,这块地约2亩左右,涉及四五户村民,有3户已经同意转租了,但还有2户目前还不同意,陈红说,“我向乡里汇报一下,看看能不能从其他方面入手,再做做这2户人家的工作。”。
陈红指着社阳村的微博,对村支书张惠忠说:“这两条养鸽技术知识,对我们村很有用。”
“来,陈红,把我们村的微博打开了,让记者同志看看。”村支书张惠忠虽已50来岁,但十分喜欢新鲜事物,网络不是很懂,就经常向陈红学学,他说村里工作有新挑战,就必须要有新方法。社阳村的微博就是陈红开设的。打开微博,里面内容十分广泛,种植养殖、计生政策、养老保险等应有尽有,陈红说,作为大学生村官,一些材料的汇编、民情的收集、技术的传授,她可能更有优势些,因此,更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她手把手指导张惠忠操作微博……
陈红急急忙忙往外赶,村计生专干王红美连忙扶着她,说“当心肚子里的小宝宝,慢慢来。”
忙起来时间就过得快。不知不觉,已到中午11点多钟,“走,我们再到蔡方军的加工点去看看。”陈红一边说,一只脚已跨出村委会大门,随行的村计生员王红美连忙为她打上伞,一边挽上陈红的手,一边说,“注意肚子里的小宝宝哎,慢慢来慢慢来。”
蔡方军的来料加工点在村中央,自家造的二层楼房,下面一楼做加工车间被挤得满满当当,十几个妇女有的刚放下手中活回家吃饭,有五六个已经匆匆吃过饭坐下来忙起活了。蔡方军说,他引进的是蝴蝶项目,是演出和装饰用品,国内国外市场都很畅销,在村里雇了20来人,一天下来,手脚快的能赚六七十元,慢一点的也能赚四五十元,一年加工费发放80多万元。“村民们热情很高,可惜加工点放在家中,实在太挤了。”他又领我们来到仓库,也是租用别人的闲置农房,仅50来个平方,蝴蝶成品堆了一屋,他说,“发货的车不及时来的话,根本没地方陈放产品了。这个困难,村两委一定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蔡方军来料加工做得很好,可场地问题困扰他很久,陈红和村支书在现场一起商量新场地土地流转事宜。
从蔡方军的来料加工点出来,已经中午12点多钟,谢绝了村里的盛情邀请,陈红和我们急忙往乡政府食堂赶,在食堂,陈红向乡领导汇报了上午的工作,匆匆吃好饭,已经下午1点钟了。
在乡政府休息室,陈红说,到底是怀孕8个多月了,早上忙忙碌碌,感到有点累,趁离下午上班还有一点时间,抓紧休息一下。陈红毕业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原来在一家单位做财务工作,2008年考上了村官。她说,农村工作生活没城里那么丰富多采,但两年下来,还是对这里产生了感情。“与朴实的乡民们在一起,心里会增添一份亲切感,看到他们生活条件一步一步好起来,心里也会有有成就感。”
休息了半个多小时,陈红起身说,下午还有一件事,跟村里的方文珠老太说好的,到她家看看。2点钟过一点,雨还在很有耐心地下着,记者随陈红走出乡政府,向方文珠老太家走去。
“奶奶,我来了。”10多分钟泥泞路,我们一行的鞋子也湿了,到了方老太家门口,还没进门,陈红亲热的呼声已传入了一幢破旧的老房里。
“哟,是囡妮来了。”74岁的方文珠老太迎到门口。进了门,房子里显得有些昏暗,桌子椅子坐下来嘎吱嘎吱响,陈红明显对老太家里很熟,卧室、床铺、灶间锅里,楼梯角落看似随意地看了一遍后,与老太手牵手坐在了桌前。老太太说,这两天睡觉不好,气也有点喘,高血压的药快吃完了……。陈红告诉记者,老人家两儿一女,大儿子在本村,忙自家生计,小儿子和女儿在外地,难得回老家。方老太是1956年入党的老党员,在村里当了16年的妇女主任,现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勉强过得去,主要是有高血压、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前两天与老太太约好来看她,她特意上网查了下有关房颤的医学知识,今天再跟老太太讲解一下。随后,她从老太床头拿出5、6种药,一种一种向她讲……
方老太家的时钟敲过四下,周围邻居的灶间冒出了缕缕炊烟,陈红向老太告别,方老太牵着陈红的手不放:“在我这吃晚饭吧。”陈红对我们说,她还真的在老太家吃过几次饭,有时候办事经过老太家门口,老太总会盛情相邀,“乡里人是很淳朴的。”四点半,陈红向我们告别,她还要赶回乡里,把她手头上常规工作——便民中心工作日志录入电脑。她远去的身影在山村薄薄清雾中走得有些缓慢,然而却非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