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夫(左二)帮助留守儿童和亲人视频聊天。
为充分展现广西各地扎根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新时代青年风采,本报发扬“走转改”精神,与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推出“青春在基层闪光”专栏,报道一批有故事的励志青年,敬请关注。
9月5日傍晚,东兰县三石镇巴王村村委院子热闹起来,8岁的韦家豪和小伙伴们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和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一起唱歌、听故事。
带领他们做这些的,是全区优秀大学生村官、村党总支书记韦德夫。
2008年,大学毕业的韦德夫决定到农村去。他选聘当上巴王村党支书助理。刚上任,一座座大山就困住了他的激情,全村28个村民小组44个屯分布在不同的山弄,最远的要走4个小时,上任第一天下队走走,脚底竟然磨起了泡。
韦德夫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应该有种不屈的傲骨。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愣是在14天时间里,走完了44个屯。走访弄故屯时突遇大雨,他感冒发烧病倒了。村民肖启平把他安顿在自己家里,冒雨跑了5公里去买药。肖启平的妻子给他冷敷额头降体温、洗衣服。韦德夫哭了:“他们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从此,他以村为家,用心对待每一个村民,把他们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的事。
“张哥,回来建水柜吧。建好了,几代人都不愁水喝。”弄建屯村民张清宇还记得,2010年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时,韦德夫给在外打工的他打了十几个电话,动员他回来建水柜。就这样一家一户发动,2010年7月至10月,巴王村就建起120多座水柜,基本上解决了饮水难问题。
水洞屯古桂谋一家7口,挤在一间破旧茅草屋里。今年村委会给他争取到3万元茅草屋改造资金,一家人却提不起热情——水洞屯太偏远了,外面一袋水泥不到20元,车马运费却要40元。韦德夫数次上门鼓劲,帮设计最省钱的运料路线,发动亲戚朋友帮忙,两层楼房终于建起来了。
韦德夫总结4年最大的收获:“学会用心在农村工作,学会用心去和群众交流。”2011年7月28日,巴王村“公推直选”村党总支书记,韦德夫以满票当选,成为河池市15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村级党组织书记。
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刘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