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16日,魏华伟(中)在村草莓种植基地和村民商量下一步发展大计。 魏 刚摄
2012年9月12日,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在中组部3楼报告厅举行。
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魏华伟走上发言席,以《无悔的选择》为题,汇报了自己在“艾滋病村”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的成长历程。“我愿把所有的热情奉献给我热爱的农村,选择村官之路我无怨无悔。”话音刚落,经久的掌声在会场回荡。
掌声响起来,为魏华伟无悔的人生追求喝彩!
掌声响起来,为魏华伟把艾滋病患者当亲人的高尚情怀喝彩!
掌声响起来,为魏华伟直面挑战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喝彩!
……
让我们循着魏华伟的成长足迹,去感知他别样的青春风采。
选择农村,
只为坚守理想信念
魏华伟说:到农村去是对年轻人的考验,只有坚定理想、坚持信念,才能战胜困难,坚持到底。
报名当大学生村官,并非魏华伟的冲动之举。
在母校清华,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短期挂职、科技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收获有意义的人生”。当得知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计划时,他的心动了——这是一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工程。“但我来自农村、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要放弃唾手可得的城市工作机会,再次回到农村,是否是最佳选择呢?”
清华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知道了他的犹豫,多次找他谈话。“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人才,越能锻炼人的成长。因此,无论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选择比较艰苦、人才相对缺少的农村工作,更加容易得到持久的锻炼和提高。”反复咀嚼老师的一席话,魏华伟终于下定了当村官的决心。“我的内心告诉我,我的情感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村,我的未来在农村。我不想一个人走出农村,我要通过全心的付出来改变农村!”
开始,他被分配在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子,但他主动申请到全国重点帮扶的“艾滋病村”文楼,理由是“一般人不愿去,所以更需要人才。”
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总人口3693人,其中艾滋病毒携带者占全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一般人是躲着文楼村民的,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绝了往来,文楼村民外出打工也不敢自报家门。
2008年9月17日,魏华伟入驻文楼。出乎意外,他听到的并不是欢迎声。有个老党员问他:你是来镀金的吧?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村民程国富更是直截了当盯着他说:“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就用砖头砸你走。”
面对质疑,魏华伟没有辩解。他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扎根文楼的决心。
有一次,当村民正在聊天的时候,魏华伟走过去。一个老大爷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旁边的群众开玩笑说,“小魏,这才是一个好干部。”魏华伟笑了笑,“我和大家一样,也是农村长大的。”正是从这些点滴小事开始,魏华伟和村民越来越“对味”儿。只要一有空,他就走村入户与群众聊天,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攀谈。看到哪家正在干活,他就过去帮一把。村里有人头疼发热,他就主动去慰问。遇到阴雨天,他四处奔波,看庄稼是否被淹,看农户房屋是否漏雨。入村仅2个月,他就走遍了17个村民组,把全村700多个农户一家不拉地走访了一遍,对文楼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尽管工作打开了局面,但艾滋病的阴影一直困扰着魏华伟。特别是2010年,一位和他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发病10天就骤然离世,这位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真的尝到了害怕的滋味,但又不能随意流露出来。他悄悄去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发现没问题,才松了一口气。此后,县委组织部的同志安慰他:艾滋病传播途径很严格,你不用担心。清华的老师也表示:有困难就跟我们说!“组织上给我关心,母校老师给我打气,帮我渡过了心理难关。”而在他的内心深处,远大的理想始终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撑,是永不言悔的坚守!
百折不挠,
只为甩掉贫困标签
魏华伟说:农民渴望致富,当村官就要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贫穷是文楼曾经的标签,许多人卖血感染艾滋病,穷是根子。到文楼不久,几个村民就找到魏华伟,“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引进几个项目,让我们不出门就能打上工?”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魏华伟下决心要为村民叩开致富之门。
2010年,魏华伟通过清华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生产厂到村里投资,但厂家一听说艾滋病,便一口拒绝了。
外面的企业不来,只有自谋出路。魏华伟和村“两委”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利用文楼多年的蔬菜种植传统以及靠近县城的地理优势,发展大棚种菜。但是大多数村民有顾虑,不愿当“出头鸟”,甚至有人说:“咱不会技术,万一搞不好,这个白脸书生拔腿走了,留下烂摊子不还是咱收拾?”魏华伟对症下药,先是带领5名态度比较积极的村民到上海参观学习,后又组织有种菜经验的种植户到河南省汝南县、临颍县等地实地考察,并请来专家现场为村民解疑释惑。花了半年时间,魏华伟前前后后开了29次会,才让村民相信了他。开了眼界、有了底气的村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文楼村历史上第一个由18户村民组成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诞生。其中,7户农民率先建起了7个温棚,开始了番茄、黄瓜、草莓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每个温棚经济效益5万多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村蔬菜种植很快发展到500多亩。如今,附近的乡亲提起文楼村都不再说“艾滋病村”了,取而代之的是“蔬菜专业村”。村民雷铁山说,“魏书记当初让我建棚,我怕赔本不敢干,他到我家跑了七八趟,我老伴还骂过他,现在挣钱了,文楼人抬不起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真不知怎么感谢他。”
文楼是个农业村,通过论证,搞良种基地有便利的农田水利条件,是个很好的发展路子。魏华伟四处奔波,终于在本县找到了一家种子公司。刚开始公司负责人挺热情,但一听说是文楼村,立即打了退堂鼓。魏华伟并不灰心。偶然一个机会,一位清华学长告诉他,驻研种业有合作意向。兴奋的他立马来到驻研种业吴总的办公室,提出邀请他们建立良种基地的愿望。也许是由于那位清华学长的面子,吴总当即爽快地答应了。可过了两天,吴总口气却变得有点迟疑了,因为他听到了文楼村的一些负面传闻。魏华伟只得再次登门,掏心掏肺地说:“这是我引进的第一个项目,乡亲们听说了都很兴奋。我不能让乡亲们失望,你一定要帮我这个忙!”吴总终于握住魏华伟的手,说:“我们合作一次吧,就为了你的这份心意!”驻研种业500亩良种基地项目顺利落户文楼。魏华伟“三请专家”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