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宝在示范田里查看玉米长势。
“瞅瞅小刘整那示范园,不噶古(不赖的意思)!”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马城镇南坨子村民们热议的这个“小刘”,是2009年6月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刘玉宝。
到村两年多,他带领村民引进新品种,打造“半亩地创业示范园”,还创办了城乡互动的“二分地私家菜园”,完成了从“大学生”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并被评为“唐山市创业之星”、“滦南县优秀大学生村官”。
“当村官的日子,痛并快乐着!”刘玉宝说,每一次阵痛过后,都是一次成长与提升。
新品种效益成倍翻
初到南坨子村,刘玉宝和许多大学生村官一样,面临着工作上手难的窘境。为了让乡亲们接纳自己,刘玉宝用2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每一户人家。不是坐在这家门前的石板上和大伙唠嗑,就是帮那家搭手喂牲口、弄柴草……谁家需要申请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谁家要申请家电下乡补贴、谁家需要安装沼气池,他都一一写在本子上,帮忙办理。慢慢地,人们认可了这个知冷暖、能吃苦的小刘,把他当成了“自家娃”,有事总爱找他。
在南坨子村,村民们创业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却缺乏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和勇气。刘玉宝说,“刚开始,我也是束手无策。”是一次“打杂”,让他看到了商机。
2009年11月底,滦南县举办大型农产品展示会。刘玉宝和其他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抽调去布置会场。搬桌椅、贴横幅……这本是一份没啥技术含量的活,但展会上推出的几款特色农产品,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展会一结束,刘玉宝就向镇党委递交了一份内容翔实的报告,申请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试验示范园,引进、试种一批新品种,为百姓创业探路。
在他的努力下,示范园建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村里拿出了5亩机动地,镇里掏了5000元扶持资金,县里专门为示范园配备了农技专家。
2010年春,示范园正式开工,刘玉宝拿着工具,下地干活。村民们起初并不看好,议论纷纷:“一个大学生干这玩意,还是在办公室待着吧,别伤了拿笔的小嫩手。”
一个月后,示范园整理好了,这个原本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种上了首批引种品种:能生吃的“黑美人”黑土豆、彩色迷你香薯、紫心猕猴桃。
彩色迷你香薯收获季到了。刘玉宝为产品设计了精美包装,上网打广告,效果还真不赖。很快,地里产的700多公斤迷你香薯销售一空,价格是普通白薯的4倍。
当团购的网友多到把刘玉宝的手机打到没电时,村民们眼馋了,纷纷请他帮忙:“小刘呀,我们想整个蔬菜大棚,你帮忙参谋参谋?”“给大伙引点桃树苗呗!”
听到大家这么说,想想一年来的付出,刘玉宝在乡亲们面前流下了喜悦的泪水。“我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农村工作干比说更有效果。”
去年,镇上号召种果树、建大棚,只有3户村民响应。今年,报名的超过了30户。“当初有同学问我,你鼓捣这些玩意儿,能卖多少钱?”刘玉宝笑着告诉记者,“村民们由不接受到支持的思想转变,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颗‘果实’无价!”
为农产品注册商标
新品种试种的成功,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2011年,南坨子村扩大了迷你香薯的种植面积。
产量上去了,销路立马成了头等难题。“咱们的脑筋老,想不周全,小刘脑筋好使,能想办法。”村民的信任让刘玉宝深感肩上的责任。
为了联系买家,刘玉宝提上两箱迷你香薯奔到唐山市区,进超市、到企事业单位上门推销。但是,转了整整一天,一个单子也没拿到。当晚,他在市区的大马路上,逛了一夜。走累了,就在路牙子上坐一会,“不敢回村,怕村民们取笑。更怕那些相信我、跟着我种的农户失望!今后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一夜苦思冥想之下,还真让刘玉宝想到了一招:向媒体求助。在媒体的帮助下,迷你香薯的销路打开了。困难暂时解决了,但这次挫折,让刘玉宝认识到,营销知识欠缺,是农产品产业化的最大障碍。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跑高校,向专家、教授“取经”,学市场调研,尝试写营销计划书。着手对产品实行分级销售,同时联系农超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两年的村官经历,让刘玉宝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出对这片土地的熟稔。2010年,他的创业示范园被滦南县命名为“大学生村官半亩地工程”,并发起成立了“半亩地”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半亩地”商标。“当村官,任何时候都不能让乡亲们失望。”刘玉宝感慨地说。
“菜园子”和“饭桌子”无缝对接
伴随着“半亩地”的成功,升级版——“二分地”很快推出。今年4月,刘玉宝联合5名大学生村官,创办了“二分地私家菜园”。他们笑称自己是“滦南土人”,打出的口号是“越土越好吃!越土越健康!越土越环保!”
受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启发,在“私家菜园”中,每位会员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拥有一块菜园,日常由农户管理,采用不打农药、人工捉虫的“土办法”。节假日,市民会员们可以全家出动,到地里亲自劳动。每周为每位会员配送一次“自家”地里的原生态蔬菜。
刘玉宝总结“私家菜园”的特点时说,这种生产模式解决了村民的销售难,实现了“菜园子”和“饭桌子”的无缝对接,受到了村民和市民的一致好评。如今,越来越多的唐山市民加入“私家菜园”,在当地白领时尚圈里被誉为“新农夫运动”。
2011年7月,在“私家菜园”中忙碌的刘玉宝接到了母亲患病住院的消息。作为家中的独子,家人希望他回乡工作。他流着泪给卧病在床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我是个村干部,不能辜负村民的信任。”他的坚守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好好干!干出个样儿来,也就是孝顺我们。”
采访结束,刘玉宝将记者一直送到村口。分别时,他指着身后那一片白色的蔬菜大棚说:“有机会多来村里看看。现在正在移栽幼苗,春节那时再来,满眼的翠绿,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