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北京市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同时,“村村都有大学生”活动也正式启动,该活动计划2006年招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2、3月份将率先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4所高校选拔60名大学生,提前到平谷区和延庆县的农村担任“村官”,开展试点工作(2月14日《法制晚报》)。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这是实施“建设新农村”发展规划的一项积极的重要的举措。
笔者以为,此举不仅将为农村输送大量的“新鲜血液”,有助于提升农村工作的水平,而且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新舞台,因而此举值得称道,也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日新月异的成绩面前,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还不同步,之间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受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发展还相对缓慢,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则更是落后于社会整体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而究其原因,农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则是缺乏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有志之士,缺乏高学历人才前去为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过去,城市与农村似乎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许多农村的孩子把考上大学作为跳出农村、改变身份和命运的惟一渠道,不仅发奋努力,而且时常金榜题名,这说明在他们的观念中存在着通过上大学来摆脱农民称谓和身份的强烈愿望。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屈就于低工资去找工作;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则普遍受到大学生们的“冷落”,甭说让出生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去农村工作,即便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人回农村工作的意愿也不是十分的强烈,有的人甚至宁可在城市里面临找工作难的困局,也不愿意回农村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去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生的择业观反映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今的城市里大学生“比比皆是”,而在广大的农村大学生却成了“稀缺资源”。对于这种局面,我们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大学生本人,毕竟没有良好的政策的支持,单靠大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境界、觉悟,是难以让大学生们意气风发地奔赴农村工作的。据报道,为了确保“村村都有大学生”这一规划的落实,也确保大学生能够安心农村工作,北京市出台了“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后连续考核合格者,经人事局批准,可转为北京户口”的政策,这一政策应该说对众多京外大学生还是颇有吸引力的,也说明为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北京对大学生“村官”开设了进京的“绿色通道”。
笔者以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除了户口的吸引力外,还应当建立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机制,尽可能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担任“村官”的大学生用心、用力去工作、去创业,夯实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当然,作为大学生切记莫把当“村官”作为进京的“跳板”,毕竟农村不同于城市,或许今后工作将面临诸多困难,只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才能挑起“村官”的这付重担,塌塌实实地在农村干出一番成绩来。否则,如果单纯为了北京户口而去农村工作,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将很难有所作为。
有句老话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广阔田地大有作为”。尽管这些老词对现代大学生来说颇为“陌生”,但是我们仍然要倡导这样的精神,因为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农村加快发展的步伐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期望,那些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要抛除各种思想包袱,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大有作为,一展身手,用实际行动去谱写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奋发有为的人生新的篇章。(阎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