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湖北省将投入1.4亿元,从农村本地青年中选拔1.86万人,接受“全免费”的大专学历教育,到2010年可实现“一村一名不走的大学生村官”(2月19日《新华日报》)。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对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大学生村官“干不长,留不住”和“不实用”等诸多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机制。现在,许多地方都是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派大学生村官,这样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中许多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情况毫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虽然思想解放,观念先进,也掌握许多现代技术技能,但到了农村,很难“专业对口”派上用场,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还会闹出许多笑话。有的因为实在无法胜任农村工作,只能做做整理资料接待来客打打电话等服务工作,成为村里主要领导的“秘书”和服务员。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样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也很少有扎根农村奉献一生的意识。由于就业的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冲着当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而来的,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块人生的跳板。因为许多地方都给出了享受乡镇事业编制,报考公务员优先并加分甚至留出专门名额等优惠政策,下来做大学生村官,首先可以免去刚毕业时到处奔波找工作的辛苦,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边拿工资边准备靠公务员,如果不能在几年内如愿以偿考上公务员或者调到上面的事业单位,他们则会选择离开。这样,往往使得上级的一片好心不小心变成了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国家花了许多钱,却成了一些人曲线就业、高升的机会和跳板,农村和农民什么也没得到。
而湖北省这样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这些从当地农村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对家乡情况熟悉,对如何发展家乡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政府出钱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全免费”教育提升后,回到家乡,他们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大显身手。同时由于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也容易扎根长久干下去,为家乡建设长期做贡献。这样的做法,无疑比从高校直接选派外地大学生下来当村官更有实际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