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任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助理的工作,现在已经在我市各地全面铺开。
对于大学生所作的这一选择,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可喜的“上山下乡”》的短文,以为此举有诸多好处,如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效改变了农村村级自治组织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可以让大学生积累经验、磨砺自己。归结这些好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挥优势的场所,这股新生力量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近日笔者到一个山区乡看到,新到位的大学生,办公的场所却不是安在村里,所从事的工作,也与最初的意愿相悖,所谓的“助理”,其实是在乡镇打杂。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大学生的助理身份,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份职业,然后借助这个平台,在今后谋求到一个新的去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只能基于这样的考虑来安排,换言之,大学生作为“助理”的存在,可有可无。
但是,笔者与许多刚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对话,听到的却是另一种声音,许多大学生表示,到农村的历练,是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第一步,既然有这个岗位设定,他们总希望借助这个职场来一试身手,让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显然,让大学生当“村官助理”,一些乡镇干部和大学生之间,还存有分歧。
实事求是说,确实有一些大学生,是在无奈的情形下选择目前的位置,且抱有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脱离的心态。因为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让他们在短时间里担当起“助理”责任,几乎无从下手,特别是边远山区,大学生学不对路,初涉其中更加茫然无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大学生在当前就业难的情形下,已经逐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到农村去担当助理,他们不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且踌躇满志,很多人正试图利用这个岗位,来证明自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过程,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明显优势,如年富力强、学识广博、善于和勇于创新等等,只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和适应农村,并发挥出专长,学有所用,那么,他们的后劲,将会成为新农村的生力军。现在的问题,是基层干部要重视和正视他们的存在的意义,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到农村,走到百姓的家中,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这个群体作主观归类,最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农村是广阔天地,为大学生成长、成熟提供了舞台,要让他们成为今后的“名角”,就要在今天给他们必要的实践,即使是跑龙套的失败实践,这样的培育,除了对大学生本身是个锻炼,且对于优化农村的组织结构,百利而无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