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五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近期,社会舆论再一次把大学生“村官”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有人疑问大学生村官到村中任职该当几把手呢?有人认为农村缺的其实并不是大学生村官;有人甚至将这次选拨大学生村官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联系起来;还有人提心大学生村官会“水土不服”;也有人说大学生村官“像是在度假”……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1)大学生村官入驻农村最大的优势:其中知识优势,专业的知识基础占25.4%,信息优势,广泛的信息来源占16.7%,观念优势,观念优势,现代的社会理念占57.9%;(2)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最适合承担的工作:其中团结干部,辅助当地村委建设新农村占29.6%,教育群众,改变农民的保守意识发展经济占21.3%,用现代化知识带领农民致富占49.1%。(3)大学生村官在现实中面对的最大难题:其中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占23.9%,地位特殊,名分难定,工资较低28.2%,农村矛盾多,缺乏经验,找不到着手点占47.9%。这个调查结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主要方面。
公众的担心和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但我们却大可不必苛责大学生村官。实际上目前许多人在针对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问题上是存在着误区的,那就是对大学生村官定位太高。另外,大学生村官们也遭遇着“权力有限地位尴尬”的现实困难,比如跟村里的“决策层”基本不沾边,种种设想没法实现,再比如工作太“闲”,一些人在“摆设”的日子中无所事事,另一些则埋头复习考研考公务员。其实应该将大学生任村官当作一种社会尝试来看待,而不应太功利地去看待这种现象,不要将农村地区的发展希望全部压在大学生村官的身上。
从目前来看,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来,并扎根于田野,首先政府应该针对大学生村官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进村任职期间提供保障。另外,组织大学生村官分批到农学院“回炉充电”,补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培养他们熟悉农村、熟悉农村工作、熟悉农村所需所求以及对农民的感情,只有这样,大学生“村官”才能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军”。他们带给农村的也不只是一时一事的实惠,更是一种持久的希望和信心。(吴娜 贾亲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