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全国不少地方纷纷开展了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干部的工作,有些省市还提出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山西在去年选聘1000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基础上,今年再次选聘8000名;北京也从去年开始选聘大学生“村官”,并且计划在3年内选聘8000名。
可以说,选派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出发点很好,发展势头也不错,正在逐步解决两对矛盾:农村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农民信息缺乏和大学生占有信息却闲置浪费的矛盾。许多大学生“村官”已经在农村有所作为,他们帮助村干部制定新农村规划,教农民使用电脑上网查找农业知识等,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好评。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项工作已暴露出的三个“虎头蛇尾”苗头不容忽视:有些学生“村官”把到农村设计为人生里程中的“短期行为”,开始凭着一股“飞蛾扑火”般的勇气,满腔热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破罐子破摔;一些用人单位和基层管理部门,在对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上“先紧后松”,刚开始热情周到,越往后越疏于管理;还有,一些地方只是大力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但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致使不少大学生村干部仍有“后顾之忧”。
因此,如何才能让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下的去,留得住,用的好,踏踏实实地在广阔农村发挥应有作用,应该是今后选派工作的着力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立足长远,坚定理想信念,不能把“村官”定位在跳板上,要扑下身子,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要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要有耐心,目光看得远一些,就像一个医生,刚出来胆量经验都不够,越往后看的病人多了,积累的经验教训多了,慢慢就成了好医生。
此外,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尤其要注意把握好方向,不能简单地把选派大学生当“村官”当成一个运动,一阵风,政策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既要从制度上防止一些大学生当“村官”的投机行为,又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干部的出路,拿出有效的举措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真正长期扎根农村。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一件新事,也不是一时、某一部门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做长期不懈的思想准备,只要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联手,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就一定能够办好。[作者:高风 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