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介晓磊,对于目前到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光明网讯(记者 吴小京 通讯员 魏豪)今年3月,中组部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建设的重要部署。
从2002年开始,河南省鹤壁、平顶山、安阳等市安排了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
2005年,河南省委明确提出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6年的时间,这些到农村的大学生任职情况怎样?生活状况好吗?一些资料显示,他们的任职状况不容乐观,并且人员的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村官现状
呼远征是汝州市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2岁,就职于汝洲市尚庄乡米庙村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呼远征说:“这里(村委)没有医疗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这些东西,只有发工资,感觉心里没数。到时候年纪又大了,找工作也不好找了,到时候就失业了,真要有那种情况,束手无策的感觉,很悲哀。”
河南省有关政策规定:如果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时,原则上优先从任职3年以上的非在职大学生村官中录取。呼远征说,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三年之后的公务员招考。
从实际工作看,呼远征的心思没有完全放在,如何发展村经济和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上,因为,很现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以及和他命运相同的大学生村官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村官”的身份和与泥土“相依为命”的“零距离”融合。
汝州市从2003年10月份开始到2005年7月5日,汝州市445名大学生村干部,除19名被分配到城区19个居委会外,其余426名大学生村干部被分配到426个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目前村官的流失率已达到67%,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汝州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4%。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的齐卿卿认为,多数农民以种地或养殖为主要收入,他们渴求知识、渴求技术,更多的希望村干部能为他们带来农业的信息与技术。
同时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烦恼和说不清楚的占57%;16%的人表示满意,仅仅只有7%的人在适应。
河南大学的学生乔艳辉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只有37%的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一大部分将选择回原单位或考研。”
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学教师康绍霞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我国今后农村基层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农村工作艰苦,克服困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所能解决的。吸收有农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广大的农村去,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才能做到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收入低、村里矛盾复杂、工作不好做是农村工作的三项主要困难。
“工资待遇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动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毕竟,他们不是志愿者,而是已经参加工作、要养家糊口的人。”河南大学实用心理学教师李小玉认为。
据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然而,这个可喜的数据背后却是“用不上,留不住”的尴尬局面。以四川省为例,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高达70%,在969名受访者中,17%是因城市求职难,33%是为了便于报考公务员。
甚至有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身份问题发出质疑:我们算哪一类人?如果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国家公务员(干部),我们又没有编制,工资跟他们相差一两倍!”这些话倒是道出了现实,也真是难为了这些村官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