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上山下乡运动”十分引人注目。
这个运动到了最近,又因为未来5年每年都将选拔2万名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变成了更有组织和更加庞大的“大学生村官”计划。
发起大学生“下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为了改善农民生活,为了建设新农村。
问题也在这里:大学生有能力改变农村面貌吗?大学生能真正在村里住下来吗?村庄需要大学生吗?
多数传统乡村
短期内难有巨大变化
大体来讲,我们可以将全国农村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沿海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及少数中西部集体经济发达或者有大量资源比如煤炭的农村。
二是占中国90%以上的中西部农村,这些地区的农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作和外出务工,村集体几乎没有资源。相反,大多数村庄还有很多债务。
这些地区的村庄可以总称传统农业村。
显然,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针对的不是发达地区的富裕村,而是传统农业村。
传统农业村在将来可能有三种命运:
一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进入城市,村庄空壳化了。
二是传统村庄走向工业化,让农民从高效农业中获得高收入。
但是,正如上世纪90年代全国农村消灭空壳村,不仅没有消灭空壳村,而且导致普遍的村级负债。
目前希望在传统农村发展工业,以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已经基本没有可能。
至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本身就只能是少数农村做才有收益的事情。
如果全国农村都发展高效农业,在农民与市民的比例超过二比一的情况下,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增产不增收,也是必然要失败的。
三是维持现状基础上的缓慢改进,大体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即越来越多农民流向城市,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同时农民收入缓慢提高,农村经济条件慢慢得到改善。农民收入仍然主要由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两部分构成。
未来数十年,传统农业村庄的绝大多数将陷于第三种命运,假若我们不是更悲观的话。
传统村庄的以上三种命运并非人为,而是由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决定的,即使有少数村庄可以逃出结构的命运,那也是少数。
今天农村的许多问题不是干部无能或者干部无德,而是结构性因素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占中国90%以上的传统村庄,将来的大多数仍然是维持现状基础上的改进,而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巨大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也是要到这些村庄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