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8年首次选聘6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报考者非常踊跃,人数多达2660名,考录比高达44:1。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越来越多,基层的工作条件也日趋改善,在就业难的现今,“村官”受到“热捧”在情理之中。“大学生当‘村官’,目的为何?”“大学生们的‘村官之路’出路又在何方?”类似的疑问,出现在网络论坛中,不少网友参与进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缘何刮起“村官热”
随着大学生报考村官人数的日渐增多,人们开始揣测:大学生当“村官”,究竟是为了寻求前进的跳板,还是真正怀着一颗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心?
采访中,大学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中南民族大学大三的尚同学表示:“对我来说,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是我选择去当‘村官’的最大原因。大学生服务乡村,有不错的补贴,国家还可以帮着还助学贷款的本息金。任职期间有机会晋升。三年后,能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带来很大诱惑。”
“我从小身在农村,那样的环境使我意识到,中国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完成学业之后为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学生‘村官’。”武汉理工大学新闻系大三男生宋舟说道。
对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发点,武汉某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大学生为自己的前程着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经过这么多年知识积累的高等教育精英,也自然能够可以提高基层管理质量。他们到底因为哪种原因去当‘村官’,我们没必要去判断对错。大学生‘村官’不论是注重过程还是结果,毕竟任职期间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他们个人的人生阅历。”
大学生‘村官’:虽不容易,却不放弃
河南省汤阴县五陵镇旱塔河村“大学生村干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国强正在清理猪舍卫生。2005年12月,李国强通过考试成为安阳市汤阴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任五陵镇旱塔河村党支部副书记。 中新社发 张志勇 摄
“刚刚到村里来,一切情形,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农村干部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农村事务的繁多和复杂,村民们怀疑的眼光等。很多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进农村,心里会很没底。当初的踌躇满志,在现实的面前,往往会在最初遭到打击。”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法律系、在汉阳区江堤乡已经工作了三年时间的叶同学如是说。
网友山村野夫在河北某乡村当‘村官’,他总结说:“大学生村官能给农村带来生机,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热情,为村民谋一方富裕,有很大的意义。国家在近几年都有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但是,真正到了农村,一切都要依照当地的政策和情况来定。大学生在村里地位特殊,名分难定;专业知识与农村工作脱节,不能安心工作;具体工作繁琐,缺乏对长远发展思路的思考;没有正规的大学生村官选调和工作考核制度,被调走或者辞退没有标准,工作没有安全感;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繁杂,地点不确定等等。这些困难,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然而,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虽然遇到很多苦难,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4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很大作用。在乡村工作的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06届学生敖长椿说出了村官们共同的心声:“无疑,当村官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作为大学生‘村官’,当我们决定踏上‘村官之路’时就已经准备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汗水和泪水。所以,再多的苦和累我们也能咽进心里,虽然一切都不容易,但我们从未放弃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