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大学生村官又来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了新的,我们呢?新村官们冠以我们一个亲切而又包含沧桑感的名字——“老村官”。我们欣然接受。2007年7月,江苏省委选派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了农村,当时的筛选、出征仪式、培训等一系列的活动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当然,这个“轰轰烈烈”也体现了我们村官的心,追求着有一天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在农村做出的事业。
怀抱着刚出校门的青春激情,来到农村这个大舞台,怎样舞动,全由自己思量。记得,7月18日,我来到王集镇,在党委会议事,党委书记毛峰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们有能力,想要多大的舞台,我们就提供给你多大的舞台。”听完这句话,我当时的心那个是激动啊,就如同我已然是一个新农村建设者的领军人物了。心怀大志是好事,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又是多么幼稚。在我缓和激动的心情,准备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时,我才发现舞台是足够大了,但是我的落脚点在哪里呢?一段时间,我迷茫了。面对村里繁琐的事情,计划生育、调解纠纷、费用收缴等等,诸如此类。我问自己“新农村建设就是让我来做这些的吗?我没来这里之前,村里这些工作就没法开展了?”答案是否定的。现实和想象的不一致,心里的落差,工作的无从下手,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出现了和我一样的通病——迷茫。黎明前的黑暗,毕竟是短暂的。座谈会、村官交流会、跟班学习等活动的开展,让我慢慢找到了入口,行动起来。
一、足迹留在田间地头
刚出校门就来到农村工作,对于农村的基本情况、农村需要我做些什么、农村的处理事务的方法等我都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能做的就是到村里去看、听村民们说。去年7月到8月,我一个一个生产队,挨家挨户的走访。详细统计每户人家的人口数,年收入,外出打工人员的详细地址,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等情况。在和村民交谈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听他们说村里的情况。花园村,总共分为8个大组,社会人口3238人,可耕地面积2697.15亩,其中水稻面积1800亩。全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蚕桑和蔬菜,大部分青年都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很少。我还了解到,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曾经以村组干部为首,村民集体参与的形式组建过食用菌种植基地,养猪场等上规模的项目,但都因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让村民在经济上受损,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相信集体项目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不再信任村组干部。这些都是导致我们花园村经济欠发达,村民矛盾是有发生的原因之一。
我是来自江阴的,眼见着苏北与苏南经济面貌的差距,我积极寻求发展本村经济的方法,并且向村民,尤其是村组干部、老党员等人请教。让我失望的是,村民们想要摆脱贫困的思想与他们的小农意识有着强烈的冲突。没有积极上进的思想,在很多村民心中消极的观念根深蒂固。我感觉到,要发展村里的经济,村民思想的转变也是个关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