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河南农业大学本学期开设了“村官”专业,据说已成热门。“村官”者,将来毕业要到乡村任职也。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有目共睹,大街上成群结队的“待业”大学生叫人看了心里发酸。何以如此?原因固然复杂,有大学扩招之故,亦有学生求学质量欠佳之故。但不管怎样,这不是好事情。所以,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寻找出路,以促进社会和谐美好。而今,大学开设“村官”专业,想必这个专业的大学生不会再失业吧,农村广阔天地正等着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展宏图呢。
然而,读过上海学者曹锦清《黄河岸边的中国》,你会知道,农村是厚重而复杂的,千百年来农村农业农民是有着大传统的,治理农村的确是门大学问。此时,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成为新事物,也确实引人注目。要从千百万大学生中录用“村官”,为农村服务,从几年来河南平顶山、鹤壁等地方的实践来看,首先对于学生自身的锻炼,应该说不是坏事情。但要在大学开设“村官”专业。让“村官”科班出身,立地成佛,当作职业来做,我看尚有不少存疑之处。
别的不说,就说着大学生“村官”如何进步呢?他们算是公务员的一分子么?如果不是,其动力何来?如果是,他们会扎下根来,全心全意为农村服务么?毕竟,今天城乡差别已经过于悬殊,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保障大学生“村官”扎根的机制是什么呢?如果根都扎不下来,谈何一心一意建设新农村呢?如果走读乡干部靠不住,那么走读的大学生“村官”同样也靠不住。有什么措施能让他们不走读呢?这个准备我们做好了么?……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存疑归存疑,“村官”专业毕竟刚刚“开张”,究竟如何?还要留给时间来评说。一句话,让我们拭目以待好了。
这边刚开锣,那边鼓又响。据9月1日《大河报》报道,河南又要引进千名博士来从政。几年前博士从政还是新闻,现在不是了,但千名博士从政又成了新闻,就在一个量大上。博士博士,在我脑海中,是比本科生、研究生更专而又专的“拔尖人才”,永远身居前沿,永远高屋建瓴,应当毕生研究来研究去,靠研究成果实现人生价值,造福人类,获取口碑。而今不是了,一旦成了博士,竟然可以从政为人民服务了,而且直接弄个“副处”也不过小菜一碟。此番待遇放之四海而皆准,举国上下都这么做。世人见了,都说“读个博士就是好,就是神仙也比不了”。
博士从政这面大旗飘起来,自然是读博者众。林子大了,啥鸟都有,有苦苦考上读的,也有在职考上读的,无论公费、自费,也都花费不小,少的,没个十万八万休想带上博士帽子;多的,投入三五十万也不是稀罕事。于是乎,中国近年来迅速成为盛产博士大国也是事实。土博士,洋博士,都不再“物以稀为贵”,反倒快成萝卜和白菜了。这么一来,催生的就是读博经济很快发达起来。大的投入为的是有大的回报,而从政基本上可以让回报最大化。由读博经济再想到今天如火如荼的考试经济,呜呼,简直又要成为当今中国一大怪现状了。
由大学生“村官”到博士“县官”,就业形势一派大好,着实应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老话。令人遗憾的是,这句早被我们批判过多少遍老话,竟然慢慢演绎为潜规则供世人蹈而习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是历史的退步和堕落又是什么?要知道,一个博士的背后,要有多少人为他垫背和牺牲(单指录取比例而言)?就像中国的一个冠军背后,即使不说那每块金牌要用七亿元来打造,单是那无数被淹没的选手又作出了多少垫背和牺牲?最近,瞥一眼我国奥运冠军功成名就后的花环和腾达,真是令人惊心:主要靠全国纳税人用血汗钱供养起来的冠军,竟然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做起“亿万富翁”来!更令人恶心的是,国内知名大学竟直接拿奥运冠军做大学生,除了让他们为自己弄几个金牌,真不知其意欲何为?
经济学家樊纲在描述当今一些怪现象时,用了“过渡性变种”一词,我看目前泛化的大学生“村官”和博士“县官”,乃至国养奥运冠军的“飞黄腾达”之类,都不过是“计划到市场”的“过渡性变种”而已!——惟愿这些不伦不类的变种尽快绝迹绝种罢!(朱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