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央决定,从今年开始,全国将连续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不少省市已开始了选拔和派遣工作。
大学生当“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如果选聘的大学生能在履职过程中学以致用,在“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的话,那必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毋庸讳言的是,在校园里成长的一代,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完全是感性的,即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对农村和农民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所以,他们当“村官”的过程肯定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特殊考试,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领悟,去开拓。
笔者以为,大学生“下乡”锻炼,一定要在“下”字上用功夫。“下”不是坐在村部的办公室聊天,更不是三天两头到乡镇机关去“学习”去“汇报”,而是要放下身段和农民交朋友,只有和农民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其思想和顾虑,也才能知道农村发展的困难和阻力在哪里,也才可能找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良方。
放下身段,只是第一步,是“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心要“下”得去。因为做出一个高姿态谁都会,如心障不除,其结果依然是“到此一游”而已。以笔者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大学生当“村官”有“三戒”。一戒高人一等。大学生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因为“见多识广”,难免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在农民和村干部面前,如果总是夸夸其谈,指手画脚,那必然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二戒急于求成。年轻人有热情,有理想,有干劲,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干出一番事业,富裕农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种想法没有错。但农民讲实在,要实效,不要指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三戒得过且过。大学生当“村官”,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工作的琐屑、生活的单调、心灵的寂寞、理想的失落……这时往往容易滋生无可奈何、得过且过的情绪。所以,大学生“村官”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环境,力求有所作为。不然,就不独是对自己和农民的不负责,更是对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长远事业的一种损害。
大学生当“村官”,是一个新举措。正因为“新”,就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情况和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相关部门认真去执行,去落实,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被选聘的大学生能脚踏实地、真心真情投入,是完全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的。(周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