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青海省选择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和黄南州等地区先行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全省全面启动了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最终800人入选,奔赴全省六州一地一市,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之中。3年来,全省共选派高校毕业生1995名到农村任职服务。目前,在岗服务人员1914名,覆盖了全省农牧区4138个行政村的46.5%。青海省在如何使大学生“村官”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上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良性机制
为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青海省努力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
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为确保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顺利开展,青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下发了《青海省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服务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对进村任职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薪酬、户籍档案、医疗保险以及服务期满后去向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大学生“村官”任职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的,凭《高校毕业生进村任职服务证》,经人事部门认定后,在总成绩中加5分;报考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经教育部门认定,在初试总分中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各州地市在每年乡镇机关考录公务员和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应拿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职位,从本地区进村任职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或招聘。
建立通道,拓宽大学生“村官”就业之路。面对各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热潮,有人担忧:几年后,这些在农村基层服务的大学生合同期满,他们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服务期内有了就业机遇能够“跳槽”吗?对此,青海省规定:高校毕业生进村任职服务期满后,可以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省里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在省内自主创业;服务期内,大学生“村官”可依法参与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其他村干部,本人因参军、入学、考取公务员或被企事业单位录用需要中止合同的,只要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即可解除合同。
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水土”,并且“生根开花”,青海省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机制。有的把选派大学生“村官”纳入乡村干部管理的范畴,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跟踪培养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将他们培养成政策纪律观念强、市场经济意识强、科技兴农本领强和带头致富能力强的新型农村干部;有的建立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系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制度,关心支持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鼓励帮助其发挥专业优势,领办和创办致富项目。
上下联动共创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村官”工作启动后,青海省、州、县三级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为了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和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2007年省人事厅会同省农牧厅先后举办了7期专题培训班,对2006年选派到全省的68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以农牧业科技知识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辅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省级财政及时拨付各项资金,县级财政除了按规定设立专门的配套资金外,许多县乡镇甚至村为了照顾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尽最大努力给大学生“村官”政策之外的补助。有的县或乡镇为大学生“村官”发放了生活补贴费、交通费、通讯费、烤火费、书报费;还有不少乡镇将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与乡镇干部职工同等对待,为其缴纳了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与此同时,有关县区市及一些乡镇,也分别制定了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相关制度。许多乡镇实行“一带一”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干部负责专门指导。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作用
大学生“村官”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大学生“村官”上任后,高起点谋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民从“靠种田生活”向“靠科技致富”转变,带领农民搞畜牧饲养、反季节蔬菜种植、上网销售和实施订单农业,让农民尝到了靠知识靠信息致富的甜头。计划实施三年来,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带动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大学生村官恩克,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利用庆华煤化焦化项目在该村落户建设的有利时机,多方协调,于2006年10月牵头组建了兴邦汽车运输协会。协会在2007年盈利后,为全村205户村民缴付2008年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金。
互助县东和乡大学生村官包辉安,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教农民食用菌栽培技术,个人解决不了的难题,请省里的专家举办培训班,为农民群众解决了栽培技术方面的难题。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单一、分散,且规模小、信息不灵、销售困难,他又积极协助村委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使当地农民群众的食用菌种植逐步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
除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学生“村官”还致力于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乌兰县铜普镇李福春等5名大学生村官,发现服务村群众集中学习少、娱乐活动少,便先后在村里创办科技文化墙80余期,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近50次,在农村牧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村官王宗礼在担任村主任助理期间,了解到村里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后,积极建议村委会投资8万多元,建成了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的问题。同时,在他的倡议下,互助县30名大学生村官自发成立了大学生村官事务联络委员会,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的老村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正如大学生村官杨春伟写的:“基层天地广阔,机会多多,小地方可以干成大事业。作为大学毕业生,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实现自我价值来看,基层都是最理想的人生战场。大学生在这里会比在大城市找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获得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通讯员 陈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