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很多学生在学校忙着考英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反而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后面,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这种现象。
第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体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发展。很多学生的这种行为,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已注意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断的调整自己,以求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
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学生的学习受就业的影响很大。很多企业招聘时证书是首要条件,所以各种证书成了求职应聘的敲门砖,正是看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很多学生才会盲目地去考各种证书,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应看到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误区,以为有了各种证书就可以毫无顾虑地面向社会。
不但盲目地去考证,甚至有些人不惜花钱去买假证,而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引起学生们的认真反思与警醒;虽然很多大学生毕业时拿到了各种证书、文凭,但专业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系统、专业,以致遇到与专业直接关联的工作,也不能胜任。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资格证书并非万能的通行证,关键还得看实际的工作能力,这与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很多单位招聘也从单位实际出发更注重招用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力高低才真正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因此,我个人认为,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校期间首先应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未来的工作目标、发展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自己的证书来考,同时应多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2.诸葛亮27岁作《隆中对》,出为军师;基辛格从哈佛大学教授直接进入白宫成为美国的重要领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有一批技术专家、学者直接走上领导岗位,并很快适应工作。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1)实践造就领导人才的命题是正确的,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同样的实践就会造就同样水平的领导者,在同样的实践中造就的领导人才总是少数。
(2)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丰富的间接经验,勤于学习和思考,进而具有较高理论和文化素养的人,比较容易进入领导角色。
(3)缺乏实践经验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必须尽快通过各种方式补上实践这一课。
3.“南海一号”于2007年打捞上来,但还有许多海底文物,有些人认为应该尽快打捞上来。有些人认为应该慢一些打捞,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人们对于打捞沉船的速度问题存在争议。主张“快”的人,可能主要是想尽快得到这些文物以便用于观赏和研究;主张“慢”的人,可能是担心过分追求速度,会造成打捞质量下降,损坏船上文物。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综合把握这两种观点。
(2)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要尽快打捞这些海底文物。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而不应仓促打捞,以免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3)总之,做事情不能只看到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仓促行事,要全面考虑,寻求最佳方案。
4.现在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高,认为工作不理想、不适应,对于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从紧缺到相对过剩变化非常快,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相对滞后,这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的情况。
(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目标要符合社会实际,要做好从基层做起、从最艰苦的岗位做起的打算。而个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找一个好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大学生还要放远眼光,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3)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原则上不违背职业目标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争取尽快就业。
5.有人认为社会公众需要什么,政府就要无条件提供,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作为负责任的人民政府,应当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对于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放到重要日程中来。因此,公众的需要和呼声,是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参考,应当高度重视。
(2)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服务者和管理者,也应当从战略全局出发,客观地对待公众的需求,而不能大包大揽。毕竟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应当分清轻重缓急,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只会给公众造成更大的损失。
(3)总之,对于公众的需求,政府应当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认真对待;同时也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路,本着长远与眼前相协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