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陈年的旧相册,你会惊奇地在记忆里俯拾一枚枚曾经带给你无数感动的往事。个人如此,城镇也是这样……日前,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中,全国有41个镇、36个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湖北省的郧西县上津镇、洪湖市瞿家湾镇、监利县程集镇也成功上榜。
瞿家湾洪湖岸边的红色摇篮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呀……”这首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一曲唱得天下知,唱的就是洪湖赤卫队跟随红军闹革命的故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段德昌等来到江汉平原腹地洪湖地区,带领当地军民,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1931年到1932年,湘鄂西根据地首府就在瞿家湾。
瞿家湾是洪湖岸边的一座古镇,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与监利县接壤。据《洪湖县志》记载:瞿家湾自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就开始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即为闻名遐迩的瞿乡集寨,也是著名的“明清一条街”。
老街全长700米、宽近3米。老街两旁的老房子,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红色廊柱、古色古香,流溢出传统的古老气息。经过数百年的磨砺,整条街的历史建筑仍旧保存完好。
踩着斑驳的石板路,漫步老街,当年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会等39处革命旧址次第排开,现成为瞿家湾革命历史纪念馆,1988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是这些旧址上的标牌,很难想到这座看起来极为悠闲的小镇,原来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心脏。
遥想当年,各种指令不断从这里发出,牵动着南至武陵山脉、北到桐柏山南麓、西抵武当山、东接武汉西部的50多个县、近3万正规红军、20万地方武装的行动。在反“围剿”斗争中,洪湖一带牺牲的红军烈士多达3万余人,洪湖变成了“红湖”。正是这血与火的洗礼,使得名不见经传的瞿家湾与井冈山一样享誉神州,载入中国革命不朽的史册。
走在小巷中,“洪湖水浪打浪”熟悉的旋律萦绕耳际,老街的小礼堂里免费循环放映着电影《洪湖赤卫队》,电影里很多场景就是在瞿家湾拍摄的。
游览一处处“红色遗迹”,走出幽深的街巷,让人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在这里,需要更多地去聆听,更多地用心去感受。
瞿家湾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划过一道绚丽的印迹。硝烟散去,洪湖的水依旧清澈。
老街外的水边,芦苇丛中不时有水鸟飞起;成片成片的湖塘,田田荷叶上开满荷花,游人兴致勃勃地坐上采莲船……
上津镇承载千年县郡州府的演变
郧西县上津镇,地处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南依汉水,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由于深山偏远,上津镇成为湖北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县城。
走进上津,只见四周群山连绵起伏,清澈的金钱河沿城镇边缘平缓流过,河边柳条飘舞,古镇灰黑的城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一页历史,一页风雨,千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在古镇,你尽可寻觅那些历史的碎片,释放怀古寻幽的情怀。
从上津的命名不难看出,小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里曾是汉江支流金钱河流域最大的冲积开阔地,沿河而下入汉江,舟行七百里,就是商埠重镇汉口。从隋唐时期开始,这里就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星移斗转,时光流逝,上津码头的繁华渐渐消失。
由于上津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迄今为止,上津历经了县、郡、州的多次变革。据郧西县志记载:三国时\(公元262年\,魏在此地首建平阳县。南北朝时期上津属西魏,撤县建郡。北宋时金人多次侵占上津,杨家将在这里抗金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郧西的许多地名刻有这段历史的印记。元朝时元将阿术在此掳走数万人北上为奴,上津人口锐减,一度降县为镇。明洪武年间收复上津,复设上津县……
上津僻处秦楚边隘,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上津的古建筑融汇南北风格。上津遗存的历史文物众多,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十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有古城墙、古戏楼、古趣街等;四是民居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等最有价值。
目前,上津古城除城楼和城垣被毁外,整体保存完好,古朴雄厚之风仍存。古城南、北、东、西四门,分别名为“达楚”、“接秦”、“通郧”、“连汉”。长约一里的明清街,是连通古城内外的一条老街。街道两旁的民居多为四合院结构,三四户一院,温馨而和谐。院子里内置天井,飞檐斗拱,一进数重,古色古香。房屋为砖木结构,基础多为石砌,有“墙倒屋不塌”之说。
上津现存的古建筑群,除有极高的考古、历史、教育、观赏价值外,还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参考价值,是一部古代建筑活教材。距今200多年的山陕会馆,是保存最完好的会馆建筑。这里还有外籍传教士1905年在鄂西北建立的第一个天主教堂。
走过古镇街巷,扑面而来的是古城遗风和凝固的历史。这里一砖一瓦、一墙一木,似乎都在诉说古镇的荣光和失意。
亘古长流的金钱河,见证了小镇1700多年的岁月变幻,河上曾经的千帆云集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程集镇商埠建筑最具湖北特色
程集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监利县西北,距县城约30公里,西距荆州60多公里。
程集镇史称程家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就在此修建了豪华的离宫——荆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程集曾有“小汉口”之称,有过繁荣辉煌的商埠历史,历史遗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程集镇的历史建筑被专家学者誉为“最具湖北传统特色的商埠建筑”。
这是一条真正的老街。站在“程集镇文明古街”的牌楼前,一条被岁月的脚板打磨得光滑明亮的石板巷伸向远方。
路是青石铺的,错落有致,石头上印痕斑驳。两旁是一溜店铺,店铺上面是排门,下面是石头砌成的柜台,从遗留的字迹来看,有杂货店、陶瓷店、药铺、染坊、布庄和盐铺,当年的繁荣商业依稀可见。
老街为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沿街两旁的房屋大都建于明代,少数建于清代,均为前后多进的砖木结构民宅。临街房屋多为商业铺面,客堂、作坊、账房、货栈设计得恰如其分。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厢房,均用木格扇门和木格扇板相隔。门窗一律镂格,登楼推窗,街景尽收眼底;木板排门居多,石质门框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水乡特点。
当地的老爹回忆,孩提时候的老街非常繁华,有着汪、龚、宋、程、彭5大生意兴隆的家庭,经营着纱布行、鱼行、银匠行、棉花行等店铺,其中“上街”和“中街”最为繁华。
如今,老街上的手艺人逐渐减少、消失,居民们也逐渐远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老街上依旧聚集有豆腐、打铁、饼铺等传统小作坊,一些老人平静地固守着店面,古朴的气息让人多了一份惊讶和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