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连江县晓澳镇百胜村党委书记助理 郑梦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农村文化建设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福建省制定了文化强省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解决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薄弱问题,推动文化强省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特色成果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多个项目,构建网络,拓宽农民的新视界。同时,配备文化协管员,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轻拂着海西新农村。
1、网络图书馆,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新风景线
2007年3月,武夷山市开通“中国农民网络图书馆”,通过宽带线路,在全市21个试点村建立终端信息站,当地农民在信息站就可以方便阅读、查询文化科技信息。如今,这个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国家和省文化部门支持下建立的“图书馆”,点击率已超过40万次,成功开辟了一条利用互联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2、乡镇文化站,农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全省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是2007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7年以来,我省每年安排资金3750万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500个无站址和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下的乡镇文化站。其中,省级资金计划投入1.5亿元,今后还将增加投入,让基层农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精品。
另外,我省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立4585家“农家书屋”,由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资助。2007年9月,首家“农家书屋”在闽侯县尚干镇洋中村挂牌,至2008年10月底,全省已建成约1400家,为农民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构建了一个便捷、舒适的平台。
3、海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将海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自2006年起连续两年向省级中心和试点县核拨专项资金,加快基层服务点建设。截至2008年3月底,全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145个,电子图书27万册,电子期刊1.5万多种,国家级会议论文8万余篇,数据库80多个,影视、戏剧及科普节目518部(片),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内容较为丰富、辐射人群较广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此外,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于2008年6月底完成,不仅提前两年半实现了省“十一五”期间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规划目标,而且让1314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边远山区群众提前受益。这不仅使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起来,还有利于村民从电视上学习到更多的科技知识,从而帮助发展生产。
4、文化协管员,“海西农村文化行”的先锋者
2006年4月,为长效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省提出在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乡村医生等农村“五大员”的基础上,增设村级文化协管员,从而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六大员”制度。2007年至今,省文化厅连续举办了超过20期文化协管员培训班,各地文化部门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除了文化协管员,我省农村还活跃着流动电影放映队等多支队伍,开展“千队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1400多支各类电影放映队活跃于一万多个乡村,开展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活动,每年放映包括公益电影在内的各类电影一万多场次。此外,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也在全省城乡广泛持续开展,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