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拓新
以往,在扶贫开发上存着单一、老套、机械、死板,总的说来,工作缺乏新抓手,新平台,新载体,开发工作不是成了动力,而是成了阻力,这样就制约了开发工作进展,甚而向纵深发展。所以说,抓开发内容的创新、拓新,已成了扶贫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难题、主题。就开内容的拓新而言,要紧紧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由单纯资源开发变为资源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开发是广义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如果把开发单纯理解为仅局限在资源的开发上,就狭窄了。过去,我们一讲开发就指向于资源的开发。当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这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不过,只满足于、停留于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开发的不力,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加大工作的力度,扩充资源开发的范围、领域、空间。实行开发式扶贫要在抓资源开发的同时又要抓智力的开发。智力开发潜力很大,作用很大,价值很大,可以说智力的开发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动力,它能焕发人们敏锐的感知力、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力、解决矛盾的穿透力、排难攻坚的战斗力,能构建在大千世界里自由飞翔。刘伯温在《智力篇》中说:虎有锋牙利爪,其力气比人不知大多少倍,但“虎之食人不常见,而虎之皮人常寝之,何故?”因为“虎用力,人用智”。强者引领时代,智者推动时代、弱者滞后时代。这说明干好工是以智力开发提高素质取胜的。所谓智力开发就是提高人的工作素质和政治素质。这两个素质的提高既包括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又包括参与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的农民,下岗职工、退伍军人,以及一切弱势群体。为什么要进行智力开发呢?道理很简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开发靠智力,素质促开发。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扶贫开发工作总是处于一般化,提升不到新水平、新高度,说到底,就是一个素质低下的问题,“素质决定世界,知识改变人生”。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智力开发了,人就有了敏锐的目光,就能看出新问题,并有解决新矛盾的能力。所以说,要开创开发工作的新局面就要紧紧的抓住智力开发不放手,把提高素质摆在开发的首位。在抓智力开发中,着力点要放在办好贫困地区干部的培训和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上,培养高尚的道德水准,必备的文化素质,适量的专业理论,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管理能力。我们要叫响一个口号: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做到培训、就业、脱贫相结合,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在智力开发上,还要抓好思想精神上的开发,让贫地区的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精神,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由单纯制度开发变为制度与机制相结合。实行开发式扶贫要靠制度的制约和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做事有章可循,就能保证开发式扶贫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也就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办事程序,规范内部管理,规范工作进程。在这个方面我们有的做到了,有的做的还不够,有的根本没有做到。所以,在开发式扶贫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过去的制度要加以修正、完善、健全、巩固、提高。不过,只仅仅靠制度还适应不了深层次的开发式扶贫,在此基础上又要加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长效机制的法律性、规范性、政策性、协调性、约束性的作用。机制能够产生动力、形成活力、激发创造力,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把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三是由单纯解决温饱开发变为解决温饱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应看到,贫困现象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最大障碍。在这里,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使社会问题产生放大效应,导致少数群众与政府及社会关系的恶化;贫困引发的紧张心理,会对群众的社会行为产生连锁反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造成贫困地区的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从这些不和谐上要看到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和消灭贫困的重要性。应明白,以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只注意或偏重于解决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忽视了从根本上抓脱贫致富,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今天扶贫明天返贫,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不能从贫困中解脱出来、解放出来,扶贫开发工作也就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我们讲开发式扶贫,就是要由过去单纯的捐钱捐物式的开发,向扶贫扶智并重的方式转变,由输血式、救济型向开发型扶贫转变,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全面地、尽快地迈向小康生活,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挺进。同时,我们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要深怀危机感、紧迫感,强化使命感、责任感,摒弃得过且过、亦步亦趋、不思进取、怕苦畏难、求稳慢步的思想,以更大的勇气,更足的信心,更强的魄力,投入到开发式扶贫之中。抓扶贫、搞开发,矛盾、困难少不了,也避不开、躲不开。要直面矛盾,有百折不挠的韧劲,愈战愈勇的闯劲,知难而进的拼劲,碰到问题不回避,遇到矛盾不上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马当先,勇往之前。搞开发式扶贫,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现在模式,要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趋势,顺应发展大势,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用新视野洞察新难题,用新举措推进新跨越,用新经验开创格局,以赢得开发式扶贫的新胜利。
四是由单纯构建和谐社会开发为建设新农村开发相结合。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这给开发式扶贫提出了新任务,指明了新方向,增加了新内容,增强了新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贫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开发式扶贫上,我们要把力量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也就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开发式扶贫工作纳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要使开发式扶贫工作快速、高效、健康发展,又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与开发扶贫不仅是有联系的,而且息息相关,贫困地区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这就是说,开发式扶贫、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只有把这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开发式扶贫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出现增收有新途径,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农民综合素质有新提高,社会主义事业有新发展,现代文明建设有新起色。对大学生村官而言,在当前要研究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连接点、关键点、落脚点。把这些搞清楚了、明白了,开发式扶贫有就了方向,就有了平台,就有了奔头,就有了干头。再者,加快开发的步伐,要看准机遇,抓住机遇。有人说,机遇像“小偷”,来时无声无息,走后我们才发现损失惨重。很多人都会为失去机遇而悔不当初。事过境迁,悔亦无用,重要的是把握住目前和今后的机遇,千万莫让它再失去。机遇无时不在,要“慧眼”先察之。必须看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表明国家投资结构重点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倾斜,产业正在加速由沿海发达地区向边远贫困地区梯度转移。推进开发式扶贫已具有良好的基础、势头。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了就大有可为,硕果累累;抓不住就竹篮打水,后悔莫及。要善于在复杂形势,多元信息中发现机遇,扑捉机遇,打好时间差、打好信息差,以行动上快人一拍,换来开发发展上的胜人一筹。总之,大学生村官要找准国家政策大势,看准市场发展走势,瞄准本地客观规律形势,抓住所处地域振兴优势,把党对农村的政策用活,把贫困地区人民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变阻力为开拓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使开发式扶贫既有广度、精度、深度,又有力度、速度、高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就能出现跨越式、跳跃式、飞跃式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