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永寿县常宁镇袁家村党支部副书记 张金龙
作者近照
2008年9月,我非常荣幸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永寿县常宁镇袁家村担任书记助理,于2009年3月经组织考察后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土生土长的我,对于农村并不陌生,但当真正深入农村开展工作的时候却显得手忙脚乱,无处下手。正当我不知所措之时,县委组织部号召在全县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办黑板报、搜集致富信息、帮助孤寡老人、广播宣传、抄写材料,并利用假期和周末对村上的留守儿童进行补课…
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才知农村落后,才懂农民疾苦。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汗流浃背却艰难生活的群众,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如何才能改变穷困的面貌,如何才能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我在不断思索,并暗暗下定决心。
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我开始积极地进行市场调研,并及时地向组织报告工作动态。2009年3月,县委组织部立足农村发展,准确地为“村官”定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业平台,意在“发挥特长,示范带动,发展产业,造福百姓。”我紧紧地抓住这次机会,以此作为实现我志向的捷径。通过市场调研,结合本地实际,最终在袁家村进行食用菌-平菇种植。
“万事开头难”。 与我一起的还有三名大学生村官,至此,我们肩负组织的期望、怀着美好的愿望,带着豪情壮志踏上了创业之路。由最初的空地到现在拥有近700平方米的建筑,占地4.5亩的创业实践基地,我们从一而终,每一块砖,每一寸建材都是自己购置。大棚建起来了,我们的脸黑了、手起泡、长茧了。但这只是开始,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蘑菇种植。为搞好种植,组织为我们带来了技术指导。从原料、菌种的选购到拌料、装袋、杀菌、接种再到出菇,从黑色的基料到白色的菌棒,一个多月,每个环节我们都用心地看,细心地学,精心地做,蘑菇菌包装成了,我们也变瘦了,但是心里却喝了蜜一样。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可是蘑菇菌包还和刚装进去时一个样,我的心凉了,究竟什么原因?到底哪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逐个检查,最终确定是菌种有问题。七百多个蘑菇菌包就这样被扔掉重做,我心疼极了,这等于是2000多块钱白白扔掉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切重新开始,选原料、购菌种、拌基料、装袋、杀菌、接种…又是漫长的等待,当发现菌包两头长出了灰色的小点时,我们不禁欢呼雀跃,成功了,蘑菇长出来了!
看着这些刚长出来的小蘑菇,我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地照料,生怕它们受到什么伤害。面对渐渐长大的蘑菇,我怎么都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和我平时吃的蘑菇不一样?是品种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问题我去了县委组织部,将所有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了解情况后,组织非常重视,先来基地进行实地查看,最后赴杨凌请来专家。经专家确认,原因在于温度调节问题。我们的大棚全部是混凝土建造而成,吸收热量较快,导致棚内温度过高,蘑菇生长不正常。
掌握了技术,总结了经验,我开始终日守在蘑菇棚内,逐个检查菌包的生长情况,每天定时进行温度调节…辛勤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我们的蘑菇上市了,激动的泪水不禁流下,心中的滋味无法用言语形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功的经验给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并为村上发展产业确定了一个较好的方向和定位。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坚信,这块“贫瘠”而富足土地将是实现梦想的天堂!
个人简历:
张金龙,男,永寿县豆家镇人,中共党员,现年25岁,2007年7月毕业于商洛学院,2008年7月参加了“陕西省首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并顺利通过,现任我县常宁镇袁家村党支部副书记。为人诚恳,工作认真踏实,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