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三新村大学生村官 蔡军
2004年的那个难忘的夏季,一场高考证明了我12年的寒心苦读。上帝眷顾了我,以全校第四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填志愿书的时候,我选择了艰苦专业,选择去了武汉,当时的父母很是鼓励我,说“男儿志在四方”,该出去闯闯,长长见识。4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毕业是个痛苦的时刻,不仅要与朝夕相处4年的舍友、同学、老师分别,还要在人才济济的社会找一份工作。带着校友温家宝总理给我校题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8字校训,放弃了武汉规划设计院的工作,带上行李,毅然回到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热土。但是,父母不是4年前的支持态度,相反,他们对我的选择更多的是不理解,好好的设计院工作不去,非得回到农村;好不容易跃出农门,干嘛又要回到农村这片没发展前途的土地上!在父母的不解的态度下,我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
我从小生长在锡山的农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感情。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太多的技术,以种田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不起肉,就连像样的菜都没有;每到农忙时,父母无暇照顾幼小的我,就把我扔在田头,而他们继续的工作……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我,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种深深的眷恋。正是这种眷恋,这种乡情,这种感悟,我选择了投身于农村,奉献自己所学的建设好农村,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增添微薄之力。
到村工作第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当镇里组织办的人把我介绍给村里的时候,很多人是惊讶,诧异,惊讶堂堂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竟然选择到农村工作!对于他们的不解,我只微笑,“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回到农村是应该的”!除了不解,有时我还会遭到怀疑的眼光,“大学生到村工作,怎么可能?肯定是有背景才来的!”,“怎么可能,名牌大学生到村里工作,肯定是来接替谁的位子的!”,“大学生来村里能干什么?农村的事情,他一个大学生怎么可能处理的了,一个花架子吧!”……我没有去辩驳,知道自己刚大学毕业,能力是很有限,我只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虽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的接触也是在一定的小范围,要帮助全村4000多的村民解决问题,那比登天还难。起初,我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认识:就单凭对农村、农业、农业这摸不着的一腔热血,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在农门里瞎折腾,是否值得?。关键时刻,还是需要村委领导来指点的,村党总支书记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多次找我谈话,要我放开去做事情,不要畏首畏尾,在农村办事,除了学习学习,还有主动学习,最后是认真办事,实实在在的为群民办事。我就该重新开始,一切从零开始,丢掉那戴在头上的那个大光环,做一个“村民”,认真学习周围同事的处事方法、方式。
到村仅仅1个月,我变黑了。因为我经常跟着农技组长跑田间地头,量地测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5.31平方公里的村辖范围内都留下了我足迹,每个自然村我也熟门熟路,每个种植户也能叫出个一二来。除了变黑,我也慢慢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一根香烟,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一句问候,能拉近心灵间的距离;一杯热茶,不仅解渴,也驱走了防备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