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屯留县河神庙乡西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王统武
作者近照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绝对稳定,国家的稳定繁荣就无根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是农业生产。
纵观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体还是两千多年前的耕作方式,分散耕种,低产低效,自给略余,交易不足;横观现代工业强国的农业生产已跨入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的阶段,农业产能已达到现阶段的最高效率。
我国农业最紧迫的事情是以最大限度地快速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与世界接轨。
我国劳动者中的绝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而从事农业生产者相当大部分的生活来源主要是耕地,失去耕地将失去生存的根本。但是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打破这种小生产的自然农业的局面,把耕地集中成片使用,实行现代化的生产。然而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将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生存问题。
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主要靠发展工业转移消化,工业化的进程将使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及众多的服务业都集中到了城市,从而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会拉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使大多数的农民脱离土地。但这种脱离靠强迫是不行的,只有有了稳定的第二、三生活来源农民才会自愿脱离,而这一脱离将极大地便于耕地大规模集中。
剩余劳动力转移只靠发展工业就万事大吉那只是幻想,在此过程中还有很多体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去发展现代农业,只会造成社会大动荡。为了顺利转移剩余劳动力,政府应当修改各种限制性的制度,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必需的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国民的素质,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有学校的国家才有未来”, 这是十九世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名言。
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和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大不相同,当时工厂需要的工人都是熟练的手工劳动者,而现代工厂生产已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阶段。但由于我国的农业劳动者长期从事小农生产,生产技术靠言传身教的经验,动力以畜力为主,基本不需知识,所以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如果不大规模培训就将他们大规模转移,工厂根本无法接受如此众多低素质的劳动力,现代化农业又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脱离了土地,到城市不能工作,他们将无法生存,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要较好或是很好的解决,唯一的办法是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应分两步走,首先应以最大力度普及义务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这个体制应提供从小学到职业学校、到大学的求学机会,保证适龄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源头上切断低素质劳动者产生的源泉。
另一点就是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一是因为我国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本世纪还将长期处在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化的进程之中,我们不可能跨越这一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而有可能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但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数以千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村的青壮年劳动者整体受教育时间不足,文化程度偏低,以现有条件根本不适合进入工厂当工人,绝大部分人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技术含量工种,但是现代化工业所需是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低素质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在“授人以渔”方面下大功夫,以足够大的力度和耐心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把需要转移的青壮年劳动者通过多种强有力的方法加以有效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以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