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平原,在丘陵山区,在东南沿海,52个示范区积极探索实践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打开了展示示范现代农业的一个个窗口,描绘出充满现代农业魅力的一幅幅崭新画卷。
自2010年农业部首批认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各示范区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示范区均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现代装备夯实发展之基
2011年辽宁省台安县富家镇南楼村种粮大户聂维云家机收水稻时,三台收割机同时作业。她告诉记者:“我家400多亩地不到10天就能收完。我新买了两台收割机,都享受到了国家补贴。”台安县农业部门的同志介绍,该县水稻25万亩,机械收割率达到70%。水稻机械化收割不但效率高,成本也比人工收割每亩节省50元。
在示范区,这种高效率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并不鲜见。这得益于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一年多来,各示范区道路、水系、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硬件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装备和技术条件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在云南省宣威市得到了充分体现。该市整合烟草、国土、农业、水利和发改委等部门项目资金6.55亿元,通过平整土地、生产全程机械化、灌溉管网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举措,共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使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经过改造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每亩可增产100公斤,蔬菜每亩增效1500元。
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重要平台。在广东省开平市示范区建设的设想中,企业参与带动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政府则需要“筑巢引凤”,为企业搭好舞台。为此,自2010年以来,开平市在示范区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水利、交通及1万平方米大棚等基建建设,开辟了科技创新与设施农业区、科技成果展示区、高效特种农业示范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事实证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一年来多家农业企业纷纷进驻开平,在这里建设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如今,在各示范区,处处可见水电路网配套的大片耕地、连方成片的蔬菜大棚、漫山遍野的果园……示范区用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宏伟气势和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