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2007年以来,江苏省如皋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了来自8个省、65所高校的388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211重点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170多名,截止目前除13人因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离开岗位外,其余全部坚守在村(社区)一线工作,全市332个村(社区)全面实现大学生村干部“村村有”,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村村优”工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大学生村干部选拔、使用、培养、管理的新路子。
培养新型村官的初步探索
一、优化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快速融入
大学生村干部大多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有的甚至对农村的环境都很陌生,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熟悉基层情况,掌握工作方法,进入工作角色,实现由“客人”到“主人”、由“学生”到“村民”、由“村民”到“村官”的转变,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他们迅速融入。
一是提升目标定位引导融入。随着苏通大桥的开通和如皋港国家一类口岸的开放,如皋提出了“勇当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勇当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勇当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目标。实现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目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近期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了政策宣传员、决策参谋员、项目服务员、科技推广员、村务协管员、远教辅导员、信息采集员、创业促进员等“八大员”的目标,引导他们紧扣本村的具体实际,着力在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下功夫,努力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中加快成长。在中长期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了“三个争当”的目标,即:争当人民群众欢迎的“贴心人”、推进全面小康的“领头人”、推动科学发展的“接班人”的目标,引导他们用新思想、新观念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促进融入。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结合市四套班子党建工作联系点、“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工程,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干部;建立镇、村领导帮带大学生村干部制度,明确村书记第一帮带责任,实施“师徒式”结对,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掌握农村情况,了解农村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增强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的本领。大力推行任职锻炼、基地锻炼、上挂锻炼、轮岗锻炼、实践锻炼,努力在一线锻炼中提升他们的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发达村或基础薄弱村建立实践锻炼基地,定期选派大学生村干部学习锻炼,促进他们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安排他们担任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负责人、建立村村招商网、组建大学生村干部招商团、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干部为农服务卡、开展扶贫攻坚奔小康活动等,引导他们聚焦发展、服务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吴窑镇沈殿村党总支书记石光富原先担任黄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在市镇村三级的悉心帮带下,2007年底顺利“出师”,目前,沈殿村在他的带领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担任“一把手”一年来,石光富主持修建了一条1.5公里长的主干道,投资35.4万元高标准地建设了村公共服务中心,筹集13.6万元,修建了27米长的沈甸西桥,目前,沈甸村已一跃进入全市332个村的第一方阵。
三是强化主体意识激励融入。市委明确提出,将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市委、市政府每次举行重大会议,都将他们列为与会对象,拓宽他们的视野。加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人选以及其他群团组织职务安排向大学生村干部倾斜的力度,通过重大决策听取意见、重要活动引导参与,不断凸显他们的“主人身份”。本着放手压担的原则,让他们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参与所在村的重大事项决策,不断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人身份。全面推行“一把手计划”,对能力突出的,由各镇有重点地选派他们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好带头人。一年多来,大学生村干部共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800场次,培训农民达50000余人次,培植特色产业32个,引进农村致富项目236个,联系帮助贫困农户1325户。常青镇海圩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宏佰到村工作后,带头并带动308户农户发展獭兔养殖,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其先进事迹经市主流媒体推介后,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放大,被评为“如皋市十大杰出青年”、 江苏省青年创业明星,还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