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当村官,是一种福气!”面对记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学生村官王勇真情讲述了在兰庄社区任职的感受,“前不久,我感冒在卫生室挂水。恰巧被结对的老干部看到了,他回去让老伴熬了一锅姜汤送给我……”
和王勇一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心底都珍藏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这份感动来自于江苏“离退休党员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的制度设计,以及由此营造的村官“成长生态”。
现在,全江苏许多老领导纷纷加入到“老帮小”的行列,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全方位帮带。这里,撷取的是发生在扬州市的几个镜头,也是江苏全省“牵手”活动的一个缩影。
“朱书记的家,是我的第二个家”
【村官讲述】
苏舒(邗江区公道镇埝桥村书记助理):我是2010年8月选聘到埝桥村担任村官的。和我结对的是滨湖乡原党委书记朱恩前。在生活上,朱书记就像爷爷一般照顾我。我的住处离村较远,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多小时坐车,午饭就在村委会附近的一家鞋厂食堂解决,朱书记常带着我去他家吃午饭。每一次去,朱奶奶都会做一桌丰盛美味的饭菜,老俩口还随和地与我拉家常,让我觉得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放松。
不久前,为防止村民焚烧秸秆,村委会成员每天都要在村里巡逻,我因此常常错过最后一班回家的公交车。朱书记知道后,就让老伴腾出一间房给我。多亏了朱书记的帮助,我才顺利完成了值班任务。朱书记的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是我在公道镇的家。
【故事解读】
徐萌(扬州市委老干部局局长):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为了更好地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的作用,2009年10月以来,我市组织实施了牵手大学生村官主题实践活动。全市大学生村官每人都有1名或1名以上离退休干部结对牵手。目前,共有1759名作风正、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参与这项活动,他们中既有市、县(区)四套班子老领导、部委办局原负责人,也有乡镇离退休干部,以及村书记、村主任。结对牵手的老同志,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思想上引导、感情上联络、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指导、创业上扶持,让他们收获了亲情般的温暖。在扬州,与苏舒有着同样感受的村官还有很多。今年,原市委农工部部长沈广国还从房地产商会等单位筹集资金40多万元,给新上岗的228位大学生村官每人配发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记者点评】
生活上的点滴关心,最容易打动人的心灵。大学生村官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农村,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寂寞的夜晚,情感上难免有一个适应期。此时,一声关切的问候、一顿可口的饭菜、一个温暖的举动,往往会使他们收获别样的感动。而这份感动记忆将会被长久地珍藏,化作村官路上前行的动力。扬州的实践表明,真真切切的关爱远胜于空泛的说教。
“我遭到冷遇,老主任三言二语搞掂”
【村官讲述】
张晶晶(广陵区曲江街道新星社区书记):2009年我分配到曲江街道沙口村,不久就遇到了经济普查,这看似单纯的工作,却让我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
沙口村的主导产业是三产,经济普查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还时不时遭到村民的冷遇。记得在调查一家个体户时,我进门时业主还热情招呼,可当我询问其经营情况时却被冷冷地拒绝。无奈之下,我回到村部,委屈地将情况告诉了老主任董宝妹。第二天,董主任带着我再次登门。“老张啊,生意不错啊,店面越做越大啦,现在有几个人手啊,还有什么困难啊,一年收入也可观吧……”“这是我们村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小张,你孙子不是要补习数学嘛,就让小张来帮忙。”我赶忙附和,顺手将刚刚填好的调查表交给他核对签字。
在看似平常的拉家常中,董主任轻松地帮我完成了任务,还让老板对我产生了好感。回来的路上,董主任对我说,在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样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故事解读】
陆志林(扬州市委组织部综干处处长):扬州市“离退休党员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的一大特点是,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为抓手,提高“结对牵手”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有的通过走家串户了解村情民情、风土人情、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帮助新任村官理清发展思路;有的通过现场示范,传授基层工作技巧和矛盾调处方法,增强他们服务群众的本领;有的通过举办各类辅导讲座,提升他们统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今年还推出“双师制”帮带模式,即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结对老干部,其中一名为当地村(社区)或乡镇离退休人员,另一名为市、县(市、区)离退休人员。据统计,参与结对的县处级和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同志有460多名。一批大学生村官通过结对牵手,很快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目前,已有115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310人担任副职,199人担任了乡镇中层干部,9人成长为副科级干部。
【记者点评】
农村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窍门,而这个门道从书本上是不太可能学到的。因而,初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很正常,要么有热情没主意,要么有想法没办法,甚至出现好心办错事。在他们迷茫困惑时,一个及时的点拨、一番手把手的示范,不仅会使他们少走弯路,增强自信心,更会使他们扬长避短,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营造具有地方特点的成长环境,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之举。
“创业起步难,老科长为我联系投资人”
【村官讲述】
郑福源(仪征大仪镇路南村党委书记):2008年7月,我从南京审计学院法学专业毕业后,选聘到路南村任党总支书记助理,我打算从发展高效农业起步,带领群众致富,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缺技术、二缺资金。大仪乡原组织科长潘大奎得知后多方奔走,跑镇里,跑市里,帮助我流转土地、争取扶持基金,联系投资人。2009年5月,我与人合伙成立了嘉康菇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蘑菇工厂化生产线。目前,年产值2000万元,吸纳附近30余名农民就业,开拓了农民增收新途径。
【故事解读】
沈广国(扬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团团长):为了更有效地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州市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团,老干部局联合农委、发改委、科技局、农工办、扬州大学、农科院等部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高层次的创业服务。指导团下设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花木)、农产品加工业和心理健康咨询等7个专业指导小组,帮助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论证、项目培训、技术指导、营销服务、政策咨询和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各县(市)和乡镇也先后成立了创业指导团和指导组,形成了创业帮扶网络全覆盖。全市大学生村官现有创业项目170个,预计全部投产后可形成近亿元的产值,吸纳2000余名农民就业。
【记者点评】
创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任何一个环节“卡壳”,足以浇灭创业者的希望。对于缺乏市场历练的大学生村官而言,他们稚嫩的肩膀要承担起创业的重荷,没有援手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在为他们创业富民喝彩的同时,更应当为他们撑起遮风挡雨的“保护伞”,一路保驾护航,多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因为他们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还有农民致富的期待和新农村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