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省委从42所高校选拔千名大学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出发时,满怀激情;任职近一年后,他们有何感悟和收获?记者近日采访了三名大学生村官, 记录下他们的心声。
“在农村,干事业的空间也很大”
刘良山,淮阴师范学院法律系毕业,现任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党支部副书记。
我是涟水人,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跳出“农门”再回“农门”,为什么?我们涟水是个教育大县,每年都要输出很多大学生,但是回来的很少。就像我们同一批下村的戈新化所说的,考上大学,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但为什么“凤凰”飞出了不少,“鸡窝”却没有变成“凤巢”呢?因为“凤凰”飞走了。我们这些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现代知识,可以给乡亲们不少帮助。下村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调研。这个村是有名的肉鸡养殖村,全村有100个农户养殖肉鸡,但传统的分散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肉鸡养殖的市场空间很大,只要稍加引导,就能产生规模效应。我跑了几个月到处化缘解决资金问题,现在已建起了禽业合作有限公司,年产值可达100万元,年收益在2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周边三个村3000多个养殖户一同致富。
现在,村里多年未用的电灌站终于正常运转,村民们骑着车在新建的中心路上奔驰,看着这些,我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愉悦。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更多,给我们的空间也很大。 |